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 农业发展迅猛

B. 分封制度崩溃

C. 郡县制度形成

D. 官吏待遇下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这些变革意在

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这反映了当时

A. 社会转型加速

B. 贵族政治没落

C. 改革变法兴起

D. 诸侯争霸激烈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 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 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 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 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D. 造成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为北魏“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B. 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C. 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全力辩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辩”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辩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辩经济部官员。可谓“千年辩一回”。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

A. 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B. “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

C. 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

D. 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

A. 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

B. 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

C. 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

D. 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A. 减节冗费

B. 合理用人

C. 增加税赋

D. 增加生产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 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教育事业

B. 臧否历史人物

C. 提倡民族革命

D. 宣扬民族主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 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A.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C.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以推断,当时雅典

A. 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B. 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C. 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D. 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A. 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B. 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 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D. 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梭伦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因为

A. 梭伦改革没有触及时代的主题

B. 梭伦在改革中推行“中庸”原则

C. 梭伦站在贵族立场上推行改革

D. 梭伦缺乏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有本国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A. 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 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 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初年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激起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决心,并极力推进“西方化”进程。甚至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方化”,对“洋学”崇拜不已。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落后的日本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日本人又不得不把眼光放低下来,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消化、吸收、运用西方教育模式与教育文化。

——贾红霞《浅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欧化之路》

材料二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杨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1879年颁布的《教学大旨》中规定:“教学之要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强调日本教育要根据祖宗的训典,培养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对臣民的教育任务。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3)对日本近代化而言,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