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苏联的支援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八字方针”的实施 B. 文革的破坏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 自然灾害的发生
|
3. 难度:困难 |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 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
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 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
5. 难度:中等 | |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制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6.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
7. 难度:简单 |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8.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 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B.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 A. 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 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
10. 难度:中等 | |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 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 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 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
11. 难度:中等 | |
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 A. 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 B. 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 C. 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 D. 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
|
1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 A. 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 B. 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 C. 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D. 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
13. 难度:简单 | |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4. 难度:困难 | |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
15. 难度:困难 | |
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
16.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据此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 A. 股票投机过度 B.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
17. 难度:简单 | |
材料一:1929年,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材料二:1932年,胡佛决定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对比上述材料,说明胡佛总统 A. 是坚定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 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忠实践行者 C. 在没有稳定思路下随意调整政策 D. 在自由放任前提下实施有限干预
|
18. 难度:简单 |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 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 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 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
19. 难度:简单 | |
沃尔特·拉菲伯在《美国世纪》中写道:“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它的制动器或加速器。”这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D. 扩张政府行政权力
|
20. 难度:中等 | |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
21. 难度:中等 | |
“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为此,罗斯福 A. 恢复银行信用 B. 实施以工代赈 C. 推进劳资谈判 D. 调整农业生产
|
22.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在1935年提交的年度国会咨文中宣称:“我们发现我们的人民正在经受着陈腐的不平等的煎熬”,“尽管我们付出了话语和行动的努力,但是特权阶层尚未铲除、社会下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为此,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 ①《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②《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实行大规模救济 ③《社会保险法》,致力于建设养老金和保险制度 ④《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23. 难度:简单 | |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
24.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美国1970、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 B.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C. 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
|
25. 难度:简单 | |
(题文)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 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 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
26. 难度:简单 | |
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
27.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
28. 难度:中等 | |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29. 难度:简单 |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
30. 难度:简单 |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B.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
3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 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
32. 难度:简单 | |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二者的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后者的改革是对前者的改革的深化 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
|
33. 难度:中等 | |
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 A. 争夺国际金融霸权 B. 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C. 经济实力差距巨大 D. 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
|
34.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某国际文件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上述规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统一了战后全球货币核心地位关系 B. 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秩序 C. 确立了各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制度 D. 确立美国干涉各国货币汇率先例
|
35. 难度:简单 | |
2009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13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
36. 难度:简单 | |
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 B. 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C. 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 D. 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
37. 难度:中等 | |
1987年欧共体根据签订的《单一欧洲法》,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对此,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即将失去海外市场 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C. 欧洲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D. 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
|
38. 难度:中等 | |
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1997年,他又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使东南亚经济一夜之间回到起飞前。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 D. 经济全球化威胁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
39. 难度:中等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有学者认为此时的全球化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 B. 两极对峙格局的存在 C.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 D. 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
40. 难度:困难 | |
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支持,主要是因为 A. “一带一路”适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B. “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C. “一带一路”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D. “一带一路”推动了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
4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合众国是欧洲人对历史向他们发出的挑战所能作出的唯一回答。建立欧洲联邦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呼唤和回答,这种呼唤要求欧洲各国人民变成一个单一的欧洲人民。 ——(意)斯皮内利《欧洲联邦主义者宣言》(1957年)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进程部分大事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2002年1月——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2005年——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2007年12月13日,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里斯本条约》,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为欧盟重启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11月19日——欧盟选举赫尔曼·范龙佩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女士被任命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皮内利呼唤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西欧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是怎样回答这一呼唤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