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
2. 难度:中等 | |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
3. 难度:困难 | |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4.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 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 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
5.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 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 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 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
6. 难度:简单 | |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
7. 难度:简单 | |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屯田制 D. 摊丁入亩
|
8.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9. 难度:中等 | |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
10. 难度:中等 | |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11.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
12. 难度:中等 | |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
13.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14. 难度:中等 | |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15.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
16. 难度:简单 | |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
17. 难度:简单 | |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18. 难度:简单 |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19. 难度:简单 | |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
20.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思想是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反对专制统治
|
21. 难度:困难 | |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22. 难度:中等 | |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
23.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
24. 难度:中等 | |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这里罗素强调启蒙运动 A. 前提条件是科技发展 B. 核心内容是理性主义 C. 主张人文思想传播 D. 应该以普及教育为手段
|
25. 难度:困难 | |
(题文)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
26. 难度:中等 | |
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
27. 难度:困难 | |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 新史学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急先锋 B.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
28. 难度:中等 | |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 “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 A. 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B. 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C. 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 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
29. 难度:中等 | |
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实,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能够充分体现这些创作原则的文学作品是 A. 《人间喜剧》 B. 《巴黎圣母院》 C. 《浮士德》 D. 《等待戈多》
|
30. 难度:中等 | |
这是一位法国画家的一幅海景写生时画的画面: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 二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影响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历史上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左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 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右上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33.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的兵源枯竭,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