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 A. 雅典的自由民 B. 雅典平民 C. 雅典的执政官 D. 雅典贵族
|
2. 难度:简单 | |
哈罗德•伊尼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理解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 B.废除债奴制,保障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D.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
3. 难度:中等 | |
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 A. 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 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 C. 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D. 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
4. 难度:中等 | |
雅典卫城的雕像中刻着这样的诗句:“狄腓卢斯之子安塞密翁献这个像给神……他已经变日佣级(收入不及200麦斗者,因他们靠打工为生,故称“日佣级”)为骑士级(收入300麦斗以上者)。”这种转变体现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A. “解负令”的颁布 B. 废除“六一汉”制度 C. 按财产划分等级 D. 机构改革
|
5. 难度:中等 | |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
6. 难度:简单 | |
《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B. 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 C. 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 D. 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
7. 难度:简单 | |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 提高平民地位 B. 调和社会矛盾 C. 保护贵族利益 D. 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
8. 难度:简单 | |
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9.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创立“四百人会议” 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10. 难度:简单 | |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伦倡导的民主 A. 是加强统治的手段 B.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 C. 主要目的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 D. 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
|
11. 难度:困难 | |
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 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B. 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 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
12. 难度:中等 | |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3. 难度:简单 | |
“梭伦实行的这场改革,实质上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为日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先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以财产关系完全代替血缘关系 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D.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利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15. 难度:中等 | |
(题文)《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
16. 难度:简单 | |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宗法分封制解体
|
17.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18. 难度:中等 | |
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19.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B. 管仲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C. 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D. 管仲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
20. 难度:中等 |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
21.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
22. 难度:简单 |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23. 难度:简单 | |
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制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A.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 C.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D. 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
|
24. 难度:中等 |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统一度量衡 D. 奖励军功
|
25.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 社会动荡,无法经营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基伦暴动(公元前632年雅典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 (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仍归贵族所有。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采取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一、二,梭伦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