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
2.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3. 难度:中等 | |
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A. 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 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 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D. 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
4. 难度:困难 | |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
5. 难度:中等 | |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
6. 难度:中等 | |
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表明 A. 自然经济结构日渐解体 B.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C. 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 D. 金融变革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7. 难度:中等 | |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用第3师与第11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D. 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
8. 难度:困难 | |
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 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B. 实现了政企分开 C. 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
9. 难度:困难 | |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
10. 难度:中等 | |
(题文)1934年6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 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B. 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 美国总统行使外交权力将不受限制 D.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
11. 难度:中等 | |
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 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 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 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
12. 难度:困难 | |
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C. 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 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2015年,美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2000年的20.6%下降至15.7%。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还策动了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一系列动乱和冲突,使两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美国国防支出过度扩张,2000~2010年,美国军费开支占世界总量比重都在40%以上。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自身经济陷入持续低速增长期。2008~2015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远远低于1990~2000年的3.4%。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中,一般性政府债务相对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54.7%升至2008年的76.1%,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达到103%。 ——摘编自胡鞍钢《美国正陷入“保罗•肯尼迪陷阱”》 材料二 从历史的角度看,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从国际视角看,二十国集团(G20)综合国力呈现南方国家上升、北方国家下降的趋势。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同时也是G20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成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交汇节点,它们之间的桥梁和渠道,这是“天时”机遇。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走向。周边大国发展是中国的“地利”机遇。中国周边的六大国——俄、印、巴、印尼、韩、日,除了日本属于衰落型大国之外,其余都属于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之路,创造了遍布全球的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世界绝大多数大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和”机遇。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要抓住“天时、地利、国和”的战略机遇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大国兴衰的启示。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龙的形象变迁
综合材料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生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各国都把全国经济转到战争的轨道。政府设置机构对经济实行管制和监督,这种管制机构大都由垄断组织的董事、经理、专家或者其他代理人掌管。……英国1915年,议会通过了国防法令,授予政府管制国民经济的全权。英国内阁成立了以劳合•乔治为主席的军火生产供应委员会,旋即升格为权力极大的军需部,专门颁布了军需法案…….英国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将铁路收归国有,在实行军需法案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管制了2000家企业,直接投资新建了389个军事企业。……在战争的头五个月中,英国损失了25万吨商船,使工业原料、军需物资和粮食的供给陷入困境,政府逐步采取了一套严格的控制措施。大幅度提高税收和发行公债,向市场借款、税收收入为战争总支出提供了之一的来源。价格控制也一步步地实行,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如食品价格的控制,先是限价,英国最终实行了全面的强行配给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据材料归纳一战期间英国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英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原因。
|
17.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沉着、稳重、持之以恒。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还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且卓有成效。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认为三校融合的基础是自由与民主的校风,在担任常委会主席期间(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梅贻琦多方聘用专家学者,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艰难条件下的办学经历,使梅贻琦摸索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王柏豫《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梅贻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