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A. 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 B.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西周的宗法制 D.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
3. 难度:简单 | |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
4. 难度:困难 | |
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
5. 难度:简单 |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6.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7. 难度:中等 |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
8. 难度:简单 | |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 与都省相互制衡 B. 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 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 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 汉中外朝制 B. 唐三省六部制 C. 宋二府三司制 D. 元一省制
|
10. 难度:简单 | |
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A. 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 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C. 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 加强对“三司“的管理
|
11. 难度:中等 |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D. 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12. 难度:简单 | |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
13. 难度:简单 | |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
14. 难度:中等 | |
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 A. 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B. 摧毁了氏族制残余 C. 扩大了民主力量 D.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15. 难度:困难 | |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这充分暴露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严重缺陷是 A. 泛滥为暴民政治 B. 极端民主 C. 法律本身不公 D. 公民的素质
|
16.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
17. 难度:简单 | |
(题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B.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C.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
18. 难度:简单 | |
1689年“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
19. 难度:简单 | |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
20. 难度:困难 | |
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曾指出: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为此,美国 A. 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B. 实行州际平等原则 C. 确立了联邦制体制 D. 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
21. 难度:简单 | |
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之一切条约,均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 共和主义 B. 集权体制 C. 宪政主义 D. 联邦主义
|
22. 难度:困难 | |
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 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 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 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
23. 难度:中等 |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
24. 难度:困难 | |
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瘦长身躯不可能……单独 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 话说明 A. 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 B. 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 C. 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 D. 资产阶级和议会是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力量
|
25. 难度:中等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A. 实行联邦制原则 B. 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 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
26.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
27. 难度:中等 | |
(题文)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
28. 难度:中等 | |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这次“战败”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9. 难度:中等 | |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
30. 难度:中等 | |
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 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
31. 难度:中等 | |
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 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 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 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 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
32. 难度:中等 | |
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这表明 A. 中国主权的丧失 B. 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 中西方地位平等 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
33. 难度:简单 | |
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
34.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
35. 难度:中等 |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三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