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鹤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

A. 极端民主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B. 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

C. 政治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D. 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 齐国    B. 魏国    C. 秦国    D. 赵国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 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B. 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 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D. 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

A. 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 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A.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B. 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C. 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D. 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在均田制之下,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石岂者,可并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如此规定

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 为土地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

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

D. 致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人士,又与南方人士相异。

 

 

A.  B.  C.  D.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

A. 拥护变法的人

B. 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C. 反对变法的人

D. 从变法中受益的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A. 人性解放

B. 政治启蒙

C. 禁欲主义

D. 与上帝对话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用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 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 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马丁·路德认为,凡知道自己不适合独身生活的人应该尽快做些功夫,奉上帝之命赶快结婚,男孩子最晚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就应该结婚,这正是他们健康而适合结婚的年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②表明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反抗

③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

④是理性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在西方还有两大运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是宗教改革运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三者的共同作用是

A.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D. 破除了宗教观念的束缚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列对埃及包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18世纪在埃及盛行

有能力预付一年土地税即可成为包税人

包税人享有绝对权力

包税领地内的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社会地位低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主的改革阻力

成立农民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定改革法令

于19世纪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D.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 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制约光绪帝的症结在于(    )

A. 角色意识    B. 性格缺陷    C. 君主制度    D. 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便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天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普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生结果差异的原因?

(2)李鸿章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如何?你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同人生结果差异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