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 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
2. 难度:中等 | |
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B. 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 C.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
3. 难度:中等 | |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 D. 开始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影响
|
4. 难度:中等 | |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5.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 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 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
6. 难度:中等 | |
甲午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 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 B. 使国人学习的对象从西方转为日本 C. 使传统儒学的地位遭到全盘否定 D. 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
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 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
8. 难度:困难 | |
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这些尝试 A.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C. 削弱了政府的经济权力 D. 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
9. 难度:困难 | |
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笛卡尔的这一“方法” A. 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B.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D. 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
10. 难度:中等 | |
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A. 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 B. 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 D. 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
|
1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往一系列渐进变化的积累”。下列各项属于这种“积累”的有 ①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应用 ②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民主共和制度普遍实施 ④海外殖民带来丰厚资源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12.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A.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 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 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样,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于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禀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的坏事来。……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天理变易无穷。由一阴一阳,生生不穷。‘继之者善’,全是天理,安得不善!孟子言性之本体以为善者是也。二气相轧相取,相合相乖,有平易处,有倾侧处,自然有善有恶。故禀气形者有恶有善,何足怪!语其本则无不善也。”曰:“此却无过。”丁按之曰:“先生解中庸大本”云云。曰:“既谓之大本,只是理善而已。才说人欲,便是气也,亦安得无本!但大本中元无此耳。”……“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语类》(卷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苏格拉底和朱熹的基本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和朱熹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3)分析苏格拉底和朱熹思想的相似点。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表为1840年以前中外科技成就所占比例表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历史上的“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裁一方、能世袭的官员,其割据性特别强,在自己辖地内随意搜刮掠夺致民怨沸起,也常因争夺财产和土地而互相攻杀,甚至时常起兵叛乱,对抗中央政府。改土归流政策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是在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到雍正时,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鄂尔泰认为改土归流主要就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县等,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设立保甲、编制户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税、清查钱粮、建立学校、推广儒学等。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但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 ——摘编自曹相《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革滇西南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历史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在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的国际审判。历时两年,其判决书长达1213页,28名日本战争首恶分子被列为甲级战犯接受了法庭的审判。在审判中,中国委派法学家梅汝璈为法官,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向法庭提出起诉书。起诉书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也应看到其不足。比如,没有追究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是东京审判最大的不足。这使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诚心的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此外,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诸多罪行,如生化武器罪行、七三一部队罪行、强征和迫害“慰安妇”罪行、强征劳工罪行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和追究。 ——摘编自《简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并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认识。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宓,1894年生于陕西泾阳。他曾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1922年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吴宓因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受到残酷批斗,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以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之类的文字。1978年1月逝世,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鲁迅将吴宓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宓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