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
3.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耕地面积的增加 B.社会人口的增加 C.铁器牛耕的使用 D.国家分裂的影响
|
4. 难度:简单 | |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
5. 难度:中等 | |
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 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B. 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 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D. 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
6. 难度:中等 | |
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种状况表明当时 A. 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 B. 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 C. 邢窖白瓷产量大 D. 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
7. 难度:中等 | |
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这反映出 A. 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B. 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 A. 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D. 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
|
9.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 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
10. 难度:中等 | |
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实行一条鞭法 C. 海外贸易的发展 D. 出现雇佣关系
|
11. 难度:中等 | |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
|
12. 难度:中等 | |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 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 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 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13. 难度:简单 | |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实行闭关政策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D.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
|
14. 难度:中等 | |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专制制度的松弛 B. 社会风尚的变化 C. 市民阶层的产生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
16. 难度:中等 | |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
17.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由以茶叶、丝织品为主发展到多种货物并进,且主要是土特产品,如豆类、皮毛、桐油、锡、猪鬃、药材等。这说明中国 A. 在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 B. 农副产品开始出现了商品化 C. 成为经济作物主要产地 D. 日益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8.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洋务企业、外国企业、民族企业 B. 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国企业 C. 外国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D. 外国企业、民族企业、洋务企业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请判断③是指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20. 难度:简单 | |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女主角周莹参股清朝泾阳布政使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这个企业最有可能属于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洋务派企业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 买办资本主义企业
|
21. 难度:简单 | |
观察如图,这些企业
A. 从企业创建角度看,都为洋务派创办 B. 从生产技术角度看,都使用机器生产 C. 从产品销售角度看,都重视对外贸易 D.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都属于轻工企业
|
2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 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
2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初《商务官报》载文指出:“国之富强,视乎利权;欲保利权,端在抵制;抵制之术安在?舍兴工无他道也。”该文认为实现“国之富强”的首要途径是( ) A.抵制洋货 B.振兴实业 C.重农抑商 D.保护利权
|
24.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1920~1949年中国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 生产技术的更新缓慢 B. 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C. 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 D. 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
25. 难度:简单 | |
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能够收购日本企业,一时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发展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D. 轻工业在民族工业中优势明显
|
26.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中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从1914年的不足7万担上升到1915年的近20万担,到1918年已超过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主要得益于 A. 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 B. 民众抵制洋货的运动 C. 国内面粉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
|
27. 难度:简单 | |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
28. 难度:简单 | |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
29.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国民党流通纸币从1937年13亿狂升到1948年底时的245589990亿元,结果在1945-1948年间,物价以每月30%的幅度增加。仅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就增加了452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天文数字般的135742倍。材料反映出是 A. 抗战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C. 国民政府发行的是假币 D. 美国经济的侵略使中国经济破产
|
30. 难度:简单 | |
近代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说:“机器进口(中国),恐非西国之福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西方列强无意向中国输出资本 B. 列强企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进行竞争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和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荣氏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在内忧重重、外患频频的近代中国,演绎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商业传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求他将中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荣氏家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3)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