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淮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 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B. 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2004年,在一次研讨会上,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说: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的提出

A. 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成熟运用

B. 着眼于反对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C. 淡化了我国与邻国的意识形态分歧

D. 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 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利用苏联技术生产武器,由同盟者逐渐演变为反对者的危险性变为现实。因此,发生在1960年的意识形态激烈争论,成为苏联领导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独立与自主行为的回应,由此造成所有民族主义结论的出现。”该学者认为中苏关系恶化是因为

A.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    B. 中国不正当的行为威胁苏联利益

C. 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    D. 苏联要求中国追随他的世界战略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情景。他开怀大笑是因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建交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C. 《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

D. 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B.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 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支持联合国工作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17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

A.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行动

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中国与苏丹双边外交活动

D. 践行“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抛出马歇尔计划

C.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 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联合国的成立与壮大

B.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C. 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D. 苏联的建立与解体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 “怎么会这样?”

B. “糟糕的战争!”

C. 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 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政治家意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下列有关欧洲联合中的几件大事,排列正确的是

a.欧盟成立

b.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c.欧洲共同体成立

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A. dbca

B. bdca

C. bacd

D. bcda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2017年3月29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开启空前的“脱欧之路”。而就在四天前,欧盟国家还在纪念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同日,其他27个欧盟国家签署了代表各成员国一致立场的《罗马声明》。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

B. 欧洲-体化进程曲折发展

C. 移民问题与恐怖主义扩散是英国脱欧的根本原因

D. 全球民粹主义高涨,由此出现了逆全球化浪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A.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D. 促成了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90年美国记者迈克尔・梅尔“站在那片变革的土地上目睹了卷在历史洪流中的细微变化,将……这一重大改变中人的命运、国家命运的改变以及对美国影响更为长远的改变收录于《改变世界的一年》。”据此判断,这里的“改变”指

A. 两极格局终结

B. 苏联国家解体

C. 德国走向分裂

D. 东欧社会剧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世界新秩序已经形成

B.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 世界有多个权力中心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17年12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对一项旨在推翻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包括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在内的14个国家投赞成票,但是由于美国投票反对,草案未获通过。中国代表表示,安理会及国际社会应保持团结,维护中东地区和平。这说明

A. 世界更多政治力量致力于推进多极化进程

B. 欧盟成员国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单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冷战结束后区域性、小规模冲突持续不断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的频率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B.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 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C.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D. 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B. 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C. 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D.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基葬出土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 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从征役制到募雇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32

11

32

北宋

12

7

25

金及南宋

4

2

14

 

 

 

 

 

南方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18

44

20

29

北宋

43

86

18

45

南宋

73

185

36

63

 

 

A. 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 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 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D. 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加

B. 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 白银渐趋货币化

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 纸币退出了市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蓝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婴儿摇篮曲,反映了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

A. 鼓励务农,艰辛但温饱

B. 鼓励经商,艰辛但富足

C. 提倡务农,艰辛且不温饱

D. 反对经商,艰辛但不富足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子曾说:“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生产力的进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B.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C. 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 井田制瓦解,私田大量出现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62年的那次战争,可以说中国处于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事实的实质是中国击败了当时的两大世界军事强国美、苏。然而,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却做出了快速回撤的决定,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另外,中国方面还遣返了包括1名少将旅长在内3450名印度战俘,以及归还缴获的武器装备。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东方这个“怪物”有了新的认知。

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印度:我们争的是国家的尊严,是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维护。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证中印边界10年稳定。

——摘编自《一场不十分公平的较量:美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打赢了战争之后做出“快速回撤”决定的战略意义。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肋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之一。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间里制”起源于先秦。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间”;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内中居民。“间里制”至隋唐进化为“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北未定都汴梁后,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制”。至满滴入关,北京城居民的住宅,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棚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粉栏渐渐消失。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居民区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