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大宗与小宗 B. 兄弟 C. 父子 D. 小宗与小宗
|
2. 难度:简单 | |
《论语》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井田制 D. 世袭制
|
3. 难度:中等 | |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
4. 难度:中等 | |
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
5.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 树立专制权威 B. 炫耀文治武功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
|
6.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 确立皇权至上 B. 防止大臣专权 C. 消弱地方权力 D. 防止人民反抗
|
7. 难度:简单 | |
秦朝在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最有力的措施是 A. 郡县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官吏的监察制度 D. 严苛的秦法
|
8. 难度:简单 | |
秦朝的下列措施不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A. 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不属于郡县制的进步性的是: A. 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B. 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C. 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10. 难度:简单 | |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句话反映了 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 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
11. 难度:简单 | |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 决策中枢的转移 B. 地方势力的消弱 C. 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D. 外戚专权
|
12. 难度:中等 | |
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 ①宰相 ②枢密院 ③三衙 ④三司 ⑤知州 ⑥通判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②③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宰相权力的分割 B. 皇帝权力的加强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宰相权力的加强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官职中不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 通判 B. 御史大夫 C. 尚书令 D. 刺史
|
16. 难度:简单 | |
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保守国家机密 B. 办理军政要务 C. 负责公文缮写 D. 参与大政决策
|
17. 难度:中等 | |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C.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
18. 难度:简单 | |
下列措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A. 郡县制 B. 封同姓王 C. 推恩令 D. 制钱谷
|
19. 难度:简单 | |
《宰相刘罗锅》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 清代没有宰相,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
20.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21. 难度:中等 | |
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指科举制度: A. 加强了思想控制 B. 选拔了大量人才 C. 提高了庶族地位 D. 阻碍了学术进步
|
22. 难度:简单 | |
“收乡长、镇长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有利于削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
23. 难度:中等 | |
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 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 直隶行省 C. 富饶的江南地区 D. 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
24.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A. 设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B.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C. 实行察举制度 D. 实行郡县制
|
25. 难度:简单 | |
西周封建中的封建准确地说是指: A. 指分封制 B. 严密监视 C. 委任官职 D. 将他们变为地主
|
26. 难度:简单 | |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
27.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指出:“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 B. 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 C. 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D. 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
|
28. 难度:简单 | |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 神权政治 B. 分权政治 C. 族权政治 D. 官僚政治
|
29. 难度:简单 | |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 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 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
30.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基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礼乐制度
|
31. 难度:中等 | |
《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 ( ) A. 实行郡县制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实行三公九卿制
|
32. 难度:中等 |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
33.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 皇帝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丞相
|
34.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中央集权
|
35. 难度:中等 | |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36. 难度:简单 |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
37.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
38. 难度:中等 | |
明朝某一时期,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39.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40. 难度:简单 | |
“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春秋战国 B. 三国 C. 唐朝末年 D. 北宋时期
|
41. 难度:简单 | |
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
42. 难度:简单 | |
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诸侯要承担的义务包括 ①镇守疆土 ②随天子作战 ③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43.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
44.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有利于强化王权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45. 难度:简单 | |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王位世袭制
|
46. 难度:简单 | |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47. 难度:简单 | |
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 神权色彩 B. 血缘色彩 C. 平等色彩 D. 民主色彩
|
48. 难度:简单 | |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
49. 难度:简单 | |
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等来维护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亲族,但是原商代贵族也可能分封为诸侯 B. 井田制下,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但劳动者也拥有“私田”的所有权 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但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 D. 周礼是一种尊卑等级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礼仪规范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
|
50. 难度:简单 | |
以下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历史的是 A. 群雄割据战火连绵 B. 大夫夺权,国君称王 C. 社会混乱,历史倒退 D. 各国变法,富国强兵
|
51. 难度:简单 | |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伯,郑伯御之。”(见《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A. 分封制的崩溃 B. 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 周王室的衰微 D. 阶级矛盾尖锐
|
52. 难度:简单 | |
下列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 ①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时有出现 ④有的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53. 难度:简单 | |
使秦国强大起来并最终完成统一的变法是 A. 李悝变法 B. 吴起变法 C. 邹忌变法 D. 商鞅变法
|
54.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 B. 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C. 平民和奴隶起义频繁 D. 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进攻中原
|
55. 难度:简单 | |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该语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 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 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56. 难度:中等 | |
材料 七七事变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远东边境挑衅,被苏军打败。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与此同时,英美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乃至妥协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8月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向斯大林转达了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表示,对日宣战要视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化而定。1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了《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8月7日,即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远东的苏联红军下达了对日作战的命令。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向日宣战。 ——摘编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
5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时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且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1939年3月巧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939年11月,美国时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缓靖政策的变种。 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
|
58. 难度:中等 | |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