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 A. 封建土地私有制 B. 社会动荡不安 C. 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 重农抑商政策
|
2. 难度:简单 | |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3. 难度:中等 | |
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 A. 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 B. 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 C. 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
|
4. 难度:中等 | |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下列古代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 说明古代农业的重大发展 B. 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 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
|
5. 难度:中等 | |
明代张瀚《松窗梦语》写道:“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细,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据此可知当时三吴地区 A. 丝织业比较发达 B. 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C. 普遍“弃农从商”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6. 难度:中等 | |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手工工场生产 B. 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生活用品和武器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产品精美商品,主要是冶金、制瓷等行业
|
7.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B.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C.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 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
|
8. 难度:中等 | |
《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9. 难度:中等 | |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A. 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 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
10. 难度:简单 | |
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 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B. 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C. 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11. 难度:简单 | |
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 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 政府重视商业 C. 为封建政府服务 D. 商品经济繁荣
|
12. 难度:中等 | |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
13. 难度:简单 | |
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汉武帝时代,中央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些规定说明 A. 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对商业控制较严格 D.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这一变化的出现直接源于 A. 自然经济的影响 B. 政府政策的变化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殖民势力的东来
|
15. 难度:困难 | |
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 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
16. 难度:中等 | |
西班牙人在秘鲁、墨西哥等地投资开采银矿,西属美洲于1540至1700年至少产银四万吨,可能多至六七万吨。美产白银的大部分,每年都一船一船地被运往西班牙,再通过贸易关系转运欧洲各地。此记载的最佳价值是用于研究 A. 美洲采银业的迅速发展 B. 西班牙殖民扩张历程 C. 欧洲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 D. 世界市场形成的特征
|
17.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A. 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 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 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 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
18. 难度:中等 | |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这表明商业革命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扩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经营方式转变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
19.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20.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A. 英国 B. 法国 C. 荷兰 D. 葡萄牙
|
21. 难度:中等 | |
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 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
22. 难度:中等 | |
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 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 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 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
23. 难度:中等 | |
许多地理名词如“远东”、“西印度群岛”等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其暗含的历史观是 A. 中国天朝观 B. 美国霸权观 C. 西欧中心论 D. 世界体系说
|
24. 难度:中等 | |
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土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 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变 B. 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
25. 难度:中等 | |
18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立法严惩在外国居留逾六个月的技术工人;1785年,又制定法律禁止多种机器和工具出口。这些措施 A. 利于英国保持工业技术优势 B. 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C. 提高了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D. 促进了工业技术的迅速传播
|
26. 难度:中等 | |
1865年,非洲只有沿海和内陆几个地区为人们所知晓。到19世纪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仍未受欧洲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技术进步提升非洲抵御能力 B. 黑奴贸易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C. 地理障碍阻挡欧洲国家接近 D. 非洲资源匮乏未能吸引欧洲
|
27. 难度:简单 | |
《历史的细节》讲道,发明飞梭的约翰·凯伊一度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恶人,遭到疯狂迫害乃至追杀;他只好藏在一个羊毛袋子里,从曼彻斯特偷渡至法国。对此推论最合理的是 A. 严重侵害工业资本家利益 B. 该项发明打乱了生产秩序 C. 飞梭遏制了纺纱机的推广 D. 英国专制统治迫害资产者
|
28. 难度:简单 | |
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 亚洲 B. 非洲 C. 美洲 D. 大洋洲
|
29. 难度:简单 | |
1897年到190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下列对这次企业并购说明正确的是,企业并购 A. 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发展 B.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C. 提高了企业国有化程度 D. 适应了社会化生产需要
|
30. 难度:简单 | |
法国科学家德普勒在1882年的慕尼黑博览会上展示了第一条试验输电线路。恩格斯在1883年说:“德普勒的最新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的观点强调的是 A. 工业生产彻底摆脱自然力的束缚 B. 水力的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C. 电力的使用极大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D. 电力推动近代工业生产体系的确立
|
31.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思想?据材料说明其主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中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据材料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
3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
33.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材料二: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货物的品种日益增多,从而带来了消费的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大大超过了欧洲社会消费的需要,胡椒的价格自1650年以来,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茶叶则是普通欧洲人最重要的饮料,英国人发明了把中国茶与西印度群岛生产的糖混合起来喝的新习惯,这种混合饮料能很快提供能量,在营养方面创造了一场革命。糖在15世纪的欧洲是最昂贵的奢侈品。为了提高糖的产量,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种植甘蔗成功,开始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甘蔗的时代。美洲糖产量的增加,降低了糖价,满足了欧洲消费市场的需要,却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从16世纪末开始,欧洲人从南美引入了救命的食物——马铃薯,欧洲人获得了高产的、富于维生素的廉价食品。 ——上述材料均据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欧洲“消费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