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 A. 重视民心向背 B. 宣扬君权神授 C. 实行等级制度 D. 依赖家族关系
|
2. 难度:简单 | |||||||||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①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②西汉设置中朝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④
|
4. 难度:困难 | |
朱元璋说“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限,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 A. 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 B. 表达自己虚心纳谏的决心 C. 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 D. 借鉴历史教训以维护统治
|
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 A. 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
7.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由节度使掌控地方事务 B.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C. 设置中书门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D. 任命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
|
8.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 A.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B. 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C.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D.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
9. 难度:中等 | |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 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 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 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 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经济基础十分顽固 ②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③旧的经济观念的巨大影响 ④社会上缺乏破产的劳动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1. 难度:困难 | |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
12.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个体农耕 B. 集体劳作 C. 奴隶制经济 D. 自然经济
|
13. 难度:困难 | |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
14. 难度:中等 |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15. 难度:中等 | |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
16.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
17. 难度:中等 | |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下句,共产国际运东局主腐维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除独秀及中共中央故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四最有可能是 A. 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B. 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统一中国 C. 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 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当时实力弱小,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
18.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
19. 难度:中等 | |
2017年处,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函,要求把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关于这一提法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进一步还原历史真实,告慰先烈英灵 B. 强调抗日战争的艰难,凝聚民族精神 C. 突出反法西斯的贡献,提升中国形象 D. 突出全面抗战的价值,升华爱国热情
|
20.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B. 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 C. 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 D. 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
|
21.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新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则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在此作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 西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社会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
22.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能称之为理透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亚洲的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 ④玉米、葡萄等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洲居民的生活 A. ④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
23. 难度:简单 | |
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24. 难度:中等 | |
有人感慨,到20世纪初,“其他农产品、都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等都成了中国取要的出口物。儿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这种“感慨”实际上是 A. 民族企业市场扩大的表现 B. 农民积极开拓市场的表现 C. 传统经济难以为继的反映 D. 传统农业继续发展的体现
|
25. 难度:中等 | |
如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B. 列强放松对华便略 C.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充全解体
|
26.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陈旭说认为: 维新派策动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与之相 适应的物质力盈”。材料中“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力量”是指 A. 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 B. 中国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潮流 C. 维新派投有掌握强大的军事力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后
|
27. 难度:简单 | |
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依据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主要依据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
28.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
29. 难度:简单 | |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30. 难度:简单 | |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A. 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 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 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物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物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