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戏词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是 A. 丰衣足食 B. 自给自足 C. 赋税承重 D. 烂漫凄美
|
2.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从中可看出生肖纪年 A. 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B. 反映了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C. 反映了古代复杂的饮食结构 D. 是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有力证明
|
3. 难度:简单 | |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 封闭性 B. 脆弱性 C. 连续性 D. 分散性
|
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5. 难度:中等 | |
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 A. 苏州纺织业发达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6. 难度:简单 | |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 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B.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官营手工业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
7. 难度:中等 |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 已发展为一个商业城市 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8. 难度:简单 | |
传统中国精益求精、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铸造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有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2对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有重要影响 C. 图3反映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 D. 图4展现了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
|
9.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期,四川交子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人民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备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交子回收回去,据此可知( ) A. 北宋政府重视商业活动,满足市场的货币需求 B. 北宋政府利用纸币,制造通胀,攫取民间财富 C. 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 D. 北宋政府增发纸币,准备向全国推广四川经验
|
10. 难度:中等 | |
明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朝贡贸易,将西域各个政治体与明朝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长期共享和平。由此可知,朝贡贸易 A. 西域各政治体进贡中国以换取和平 B. 加强了明朝对西域各个政治体的影响 C. 能使明政府从西域获取超额贸易利益 D. 冲击“重农抑商”政策增强对外贸易动力
|
11. 难度:中等 | |
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 A. 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 B. 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 C. 商品经济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
|
12. 难度:简单 | |
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大陆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 ①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②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③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④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13. 难度:简单 |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4. 难度:中等 | |
英国发现了一幅被人们忽略了长达350余年之久的、绘制于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这张地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地图中最早的,不仅显示航线,而且将中国描绘成东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中心的地图。结合材料分析,下面对明朝对外贸易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 B. 明朝“海禁”政策曾有所松动 C. 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 D.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
15. 难度:简单 | |
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A. 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 B. 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 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
16. 难度:中等 | |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实行的 C.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
17. 难度:简单 | |
17-18世纪,日本是中国主要白银来源地,占到3/4。日本禁止白银大规模出口后,中国的白银遂主要来自美洲。但受拉美独立运动影响,世界金银产量在1790-1830年间骤然减少了约50%。于是,1808-1856年间,中国遭遇严重白银短缺,银贵钱贱。这表明 A. 清朝国内货币市场完全被西方列强操控 B. 世界白银供给骤减是银贵钱贱的重要原因 C. 鸦片流入是中国白银净流出的根本原因 D. 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被卷入世界体系
|
18. 难度:中等 |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19. 难度:中等 | |
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 A. 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 B. 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 C. 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
|
20.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
①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②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④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21.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资料,仔细观察图表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外国资本在中国占有优势 B. 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C. 民族工业趋向衰落 D. 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
22. 难度:中等 | |
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 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
23.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外部条件是 A.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D. 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控制
|
24. 难度:简单 | |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
25. 难度:中等 | |
上海市地方协会、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国货年”的提出 A.有利于外国资本扩张 B.为官僚资本膨胀提供土壤 C.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
26. 难度:简单 | |
1953年1月,全国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宣布教育“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确定上述任务的主要依据是 A. 新中国刚刚建立,恢复发展经济,急需人才 B. “一五”计划实施,开展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经济建设急需人才 D. 两极格局对峙,对抗美苏需要高素质人次
|
27. 难度:简单 | |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D. 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8. 难度:简单 | |
《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直接相关的是 A. 三大改造的结束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
29. 难度:简单 | |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邓小平理论 B.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一国两制” D.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30. 难度:简单 | |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 大跃进的“浮夸风” C. “文革”的严重错误 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
31. 难度:中等 |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32.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3.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
34. 难度:困难 | |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 ③经济特区 ④内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
35. 难度:中等 | |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 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 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 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 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
36.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A. 社会政局的更替 B. 科学技术的发展 C. 西方文化的传入 D. 民国政府的推动
|
37. 难度:中等 | |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拉萨是什么时候实现火车通车的 A. 一五计划期间 B. 曲折发展的十年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后
|
38.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 “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 “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 “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39. 难度:中等 | |
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A. 信息速递功能 B. 娱乐教化价值 C. 政府喉舌功能 D. 商业广告价值
|
40. 难度:简单 | |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反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
4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