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衡水市2018-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刀耕火种

D. 土地国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 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

A. 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 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 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用麻做纺织原料

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③用丝做纺织原料

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 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 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指施

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 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品。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 坊市界限被打破    B.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 对外贸易的繁荣    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清康熙雍正年间,湖州双林镇陆续建有绢业会馆,并有新旧之分。这些会馆具有的特征是

A. 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

B. 政治活动场所

C.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D. 发行“交子”以利商品流通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B. 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 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D. 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 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洋务企业的病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厂所依赖的洋人中有不少技术水平低下者在滥竽充数;二是官办企业的定额经费导致工匠依样画葫芦,阻碍技术创新;三是企业管理者不懂技术,管理水平低。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 洋务企业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D. “中体西用”思想是错误的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清政府此举意在

A. 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B. 完善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

C. 抵制外国商业资本的入侵

D. 使政府直接控制经济活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12—1919年期间和1927—1937年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两个阶段,相同的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实现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年份

(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据此可知

A. 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 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 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 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晚年总结国共两党成败得失的原因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当时政府不应该去占这种便宜。”这种看法是基于国民党

A. 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B.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

C.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 贪污腐化日益严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材料主要表明

A. 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 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 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 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45—1949年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的最大因素

A. 美国商品大力排挤国货

B. 官僚资本垄断

C. 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

D. 内战破坏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8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造成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缓慢,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徘徊在曲折历史命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创造者们——张謇以状元之尊奔波筹款,其……不容被历史抹杀;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国难自救会”,其……不容被历史磨灭;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一直斗争着也一直经营着,其……不容被历史遗忘。其中,省略号处的内容分别是

A. “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

B. “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

C. “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

D. “实业救国之心”、“民族救亡意识”、“产业革命精神”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 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B. 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C. 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D.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讯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 “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 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A. 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 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 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D. 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它反映了

A. 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 渔业生态环境良好

C. 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D. 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分类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总额

工业固定资产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6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66年

约200%

194.4%

近180%

300%

124%

111%

161.7%

 

 

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 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 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 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D. 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B. 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D. 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 四个经济特区

B.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 重点开发上海浦东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他改变了中国》一书提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有三个“解放思想”的关键时期:1978年、1992年和1997年。在第三个时期取得的“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成就是

A. 正式提出创办经济特区

B.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A. 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

B. 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4)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说:“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兴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