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这表明战国时期

A. 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B.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 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

D. 贵族阶层备受冷落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 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A. 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 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 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 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

A. 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固

C. 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D. 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

A.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 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 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 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留学,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由此可知当时

A. 经济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 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 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A. 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

B. 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C. 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D. 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种现象

A.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 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 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 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高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 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威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 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 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 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

——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材料三  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限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

——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有何新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古代中国,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以下为部分世界博览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时间

举办国家

名称

主题或主展内容

中国与世博会

1851年

英国

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工业

一个名叫徐荣村的中国商人,用包装粗糙的“荣记湖丝”为中国赢得了金银大奖。

1867年

法国

第2届巴黎世博会

工业与农业

清政府首次被邀请参加世博会,但清政府以“无物以助往”为借口没有参加。

1893年

美国

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纪念美洲发现400周年

从19世纪70年代至1905年间,以英国人赫德为首的晚清海关垄断了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权利,出现了由外国人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怪现象。

1933年

美国

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首次引入主题概念)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15年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再没有参加过任何世博会。

1970年

日本

日本万国博览会

人类的进步与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西方及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的世博会都未邀请中国参加。

1982年

美国

诺克斯维尔世界能源博览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新中国组织中国馆参加世博会。中国参加了之后的历届世博会。

2010年

中国

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这也是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

 

 

——据陈开和:《世博会的价值变迁与国家形象》,潘莉、杜宏:《从世博会看中国形象变迁》等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项有关世界博览会发展变迁趋势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信息要明确,说明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统一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转额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收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革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谊出生于洛阳。少有オ名,能诵诗书善文,十几岁就辅佐治理河南那,成후著。21岁被汉文帝征召,委以博士之职。后又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他看到秦朝因先进的制度而統一天下,主张刘汉王朝“重法”,从秦亡的教训中又看到仅仅依靠法律,很难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又提“隆礼”。为进一步代替秦制,他以儒学为基础设计一整套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朝、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针对当时“背本趋末”、“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他上《论积贮疏》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提出治者要“去淫修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與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在对待请候问题上,他提出“众建请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候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请侯,诸候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念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弱。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赏谊担任公之职,遭到官僚与宗室阶层反对,诸侯周勃、东阳候张相如、冯敬等老臣上书,认为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亦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对贾谊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