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东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 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B.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 “冷战”局面的形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涉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

A. 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B. 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C. 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 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始于

A. 杜鲁门宣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B. 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

C. 美国推行“欧洲复兴计划”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美国前国务卿赫尔曾说,“在战时和战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是很有必要的)。”赫尔承认中国大国地位的真实意图是

A. 顺利推进联合国筹建的工作

B. 实现远东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C. 强调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D. 推进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可是如果没有人管它们,这个世界就是个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该言论属于

A. 和平共处论

B. 独立自主论

C. 霸权稳定论

D. 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66年,美国总统约翰逊说:“我们依然坚信,一个一体化的大西洋防务,是构筑西欧统一的第一需要,而不是西欧统一之后的结果,而且,这样一个大西洋防务,也仍是扩展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消除同东方之间分歧的第一需要。”这体现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

A. 积极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B. 支持西欧缓和与苏联紧张关系

C. 欧洲一体化必须符合美国利益

D. 认可美欧大西洋防务向东扩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该引文出自

A. 丘吉尔铁幕演说

B. 杜鲁门国会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北大西洋公约》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时,美国有求于苏联的地方越来越少,相反,强大的苏联和走上人民民主专政道路的东欧国家日益成为美国实现自己野心的障碍。罗斯福逝世,使美国政策的变化以前后两任政府推行不同方针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政策的变化”是指

A.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B. 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C. 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的对手

D. 对西欧由控制转向扶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

A. 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 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

C. 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 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

②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③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 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居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明确表达了是否参战的问题

B. 对战争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

C. 背景是俄国二月革命退出了战争

D. 立足于世界公民追求世界和平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 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 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他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①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②.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③德国对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极其不满④德国后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像1830年或者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

A.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B. 殖民扩张掠夺金银财富

C.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D.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B. 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D.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下列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

B. 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

C. 一战后亚非拉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D. 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1896年,一位法国记者在《德国制造》一文中指出:“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衣服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你现在看这篇报道的纸张也是德国生产的,即使你想烧掉这张报纸,你手拿的火柴也是德国制造的。”其意在说明此时期

A. 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B. 德国生产技术已经超越了法国

C. 法国市场已被德国的商品占据    D. 法德经济利益冲突已显而易见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有关各国共同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英 、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日本政府则对美国的邀请迟疑不决,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如出席会议日本将作为被告会受审,不出席则会遭到世界 舆论的谴责,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到9月27日才做出回答,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参加这次会议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是担心

A. 英日同盟被拆散

B. 海军扩张被限制

C.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D.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受抵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巴黎和会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警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那边去!”劳合·乔治的真实用意是

A. 吞并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B. 制裁甚至肢解德国

C. 扩大影响力,称霸世界

D. 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以上内容体现的是国联盟约中的

A. 委任统治

B. 集体安全

C. 民族自决

D. 全体一致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  )

A.一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二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来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此话是件对什么事件而言的

A. 慕尼黑阴谋

B. 英法静坐战争

C.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D. 德国吞并奥地利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A. 独裁与民主    B.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 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那里的宁静气氛令人惊讶。驻守在莱茵河畔的炮兵悠闲地观望着德国运送弹药的列车在河对岸来往行驶,我们的飞行员从萨尔区工厂冒烟的烟囱上空飞过也不投掷炸弹。很显然,最高统帅部最关心的是不要打扰敌人。”在战地采访的法国记者多热莱斯描绘的这一情景发生在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的阵地战期间

B. 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

C.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

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

A. 20世纪30年代初 B. 20世纪40年代中期

C. 20世纪70年代初 D. 20世纪80年代末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欧洲曾经受过启蒙思想的洗礼,但在20世纪又发生了在一些学者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人们居然又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严刑逼供或甚至否认人权”。材料中的“人们”主要是指

(   )

A. 德国人 B. 法国人 C. 犹太人 D. 波兰人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时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且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1939年3月巧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939年11月,美国时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缓靖政策的变种。

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