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 维护农奴制度 B. 废除农奴制度 C. 推翻沙皇专制 D.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
2. 难度:简单 | |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
3.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861~1881年的20年间,纺织品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纺织机械设备得到了更新,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俄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 农奴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 欧洲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的涌入 D. 政府重视发展纺织业以增强其实力
|
4.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下列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近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工业化 ②推动了俄国司法体系的近代化 ③推动了俄国教育的近代化 ④推动了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
6. 难度:中等 | |
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了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 A. 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B.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 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D. 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
7. 难度:中等 | |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A. 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C. 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 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
8. 难度:简单 | |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
9. 难度:简单 | |
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2000两以上才算好生意。黄金2000两,也就是白米5000袋。5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5000袋……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2万两……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这段材料反映了 A. 日本重农抑商 B. 资本主义萌芽 C. 日本商业发展 D. 封建统治动摇
|
10. 难度:中等 | |
德川幕府建立后,将军颁布法令,规定“江户颁布之一切法令,全国各地均应遵从”“领内政务,应严守清廉,诸事均须依法办理”。由此可知 A. 幕府的建立推进了近代化 B. 幕府力图建立法治社会 C. 各藩必须听命于幕府将军 D. 各藩藩主没有自主权
|
11. 难度:困难 | |
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
12. 难度:简单 |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有本国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A. 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 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 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13. 难度:中等 | |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代替 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14. 难度:中等 | |
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 A. 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 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 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 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
15. 难度:简单 | |
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D. 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17. 难度:中等 | |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8. 难度:中等 | |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19.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2019年)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20. 难度:中等 | |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A. 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 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 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 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
21. 难度:简单 | |
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A. 减少变法的阻力 B. 竭力拉拢维新派 C. 捍卫专制制度 D. 投机变法运动
|
22. 难度:简单 | |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 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23.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在于 A. 各国争夺世界殖民地的斗争 B. 萨拉热窝事件 C.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
24. 难度:简单 | |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 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 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 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
25. 难度:简单 | |
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 速战速决 B. 两线作战 C. 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 D. 与德国国情不符
|
26. 难度:简单 | |
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27. 难度:简单 | |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28. 难度:简单 | |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 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 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 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
29. 难度:中等 | |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30. 难度:中等 | |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一战的影响是 A. 引发了十月革命 B. 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 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 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
32. 难度:困难 | |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
33.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竞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1)德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加以说明。 (2)双方对当时一战的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请说明理由?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