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分封在全国各地。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说明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 A. 实际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 反映了扩大疆域的战略需要 C. 旨在建立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D. 以先代贵族为主要分封对象
|
2. 难度:困难 | |
(题文)传统观点认为,铁器的使用是在西周末期,战国时的《禹贡》和战国初至西汉初年成书的《山海经》都记载,禹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山海经》指出:“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这说明 A. 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 B. 《禹贡》《山海经》的记载有待考证 C. 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 战国时期仍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
|
3. 难度:简单 | |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
4. 难度:简单 | |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 韩非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
5. 难度:简单 | |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
6.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 A.
B.
C.
D.
|
7. 难度:困难 | |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 秦汉时期 B. 西汉初期 C. 北朝初期 D. 蒙元帝国
|
8. 难度:简单 | |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
9. 难度:中等 | |
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 ) A. 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 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C.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 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
10.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 A. 改造传统儒学 B. 宣扬社会教化 C. 打击豪强地主 D. 选拔实用人才
|
11. 难度:简单 | |
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省,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A. 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 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 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 “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
12. 难度:简单 | |
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 B. 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C. 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 D. 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
13. 难度:简单 | |
《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A.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 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 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
14. 难度:中等 | |
《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 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 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 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 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
15. 难度:简单 | |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 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 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 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 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
16. 难度:困难 |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 A. 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 B. 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 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 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
17. 难度:简单 | |
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 B. 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C. 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 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
|
18. 难度:中等 | |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 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 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 建议扩大取士范围
|
19. 难度:困难 | |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 A. 皇帝刻意削弱宰相职权 B.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
20. 难度:简单 | |
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 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 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 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
21. 难度:简单 | |
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 A. 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 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 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 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
22. 难度:困难 | |
“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
23. 难度:中等 | |
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A. 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 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
24.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A. 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 B. 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C. 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 D. 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
25. 难度:简单 | |
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 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 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
26. 难度:中等 | |
秦末至唐末宋初,大量原籍中原的汉族人多次迁徙,与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土著相处,逐渐形成了一个风貌独特、人文特异的新族群——客家人,后又陆续迁往世界各地。客家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经济结构调整 B. 对外政策改变 C. 中原政局剧变 D. 地域商帮推动
|
27. 难度:中等 | |
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B.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 宗法体系逐步完备 D. 家国体制正式确立
|
28. 难度:简单 | |
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 易形成冗官现象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
29.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在选任官吏时规定,叔伯、兄弟不得在同一部门任职,其目的是 A. 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B. 打击官吏贪污腐败 C. 削弱地方政府权力 D. 破坏宗法血缘关系
|
30. 难度:中等 | |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
31. 难度:中等 |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
32. 难度:中等 | |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初期,允许各郡国自由铸造货币,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文帝时期改铸四两钱,仍是听任自由铸造。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时,由于这种状况愈发严重,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于是,元狩四年,朝廷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不过新币的发行并没有根本解决原有的弊端,后来又废白金而改铸赤仄钱,不久又因赤仄钱轻而贱,百姓不愿使用,不得不宣布作废。 元鼎四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彻底进行整顿。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亦称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摘编自《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一一以桑弘羊的财经改革为中心的探讨> (1)据材料,概括桑弘羊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货币改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