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丰富 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
2. 难度:中等 | |
新版《水浒传》在全国各地卫视上热播,由于疏忽,其背景知识出现了一些历史错误。如 A. 东京街头店铺林立,市坊杂处 B. 鲁智深在相国寺庙会上买酒吃肉 C. 宋江与吴用在玉米地里“设计” D.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
|
3. 难度:中等 | |
元《吴文正公集》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①是福建行省的政治中心②海外贸易发达③商业氛围浓厚④儒家义利观受冲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宋代“交子”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 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 B. 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C. 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 D. 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
|
5.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
6. 难度:困难 | |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A. 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B.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 目的是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D. 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
|
7. 难度:中等 | |
《复活的兵团》中说,在2000多年前,秦已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其有利于规范民间的手工业生产 B. 其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 其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 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
8. 难度:中等 | |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谷)诗中描写的是 A. 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B. 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 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D. 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
9.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 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 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
10. 难度:简单 |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 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
11. 难度:简单 |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声材”《礼记·曲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 A. 工场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私营手工业
|
12. 难度:中等 | |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 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 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 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 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自己玩物丧志
|
13. 难度:中等 | |
西汉时期103郡中,秦岭淮河以北有74郡,以南有29郡;西晋时期162郡中,秦岭淮河以北有86郡,以南有76郡。与这种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 A.西晋的疆域比西汉疆域大 B.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C.南方的经济地位超过北方 D.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
14. 难度:简单 | |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 商人众多 B. 商业繁荣 C. 农村破败,土地荒芜 D.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①农民生活艰辛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④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17.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传统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
18. 难度:中等 | |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
19. 难度:中等 | |
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 A. 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 B. 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 C. 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
|
20.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外部条件是 A.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D. 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控制
|
21.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资金少,技术弱 B. 重工业发展突出 C. 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 D. 受制于西方列强
|
22.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 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 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
23. 难度:中等 | |
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 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 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 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
24. 难度:中等 | |
1923年,民族品牌天厨味精问世后,在国内市场上很快与日货“味之素”形成抗衡之势,并远销南洋各地,打破了日货“美女”牌味精长期霸占我国调味品、鲜味剂市场的局面。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民族工业发展迅猛 B. 国货运动初步胜利 C. 食品化工有新突破 D. 调味工艺一枝独秀
|
25.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1920~1949年中国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 生产技术的更新缓慢 B. 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C. 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 D. 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
26.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在不同年份的产业资本总额比重情况。对此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B. 为支援中国抗战列强减轻经济侵略 C.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萎缩 D. 民族资本发展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
27.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据此可知 A. 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 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 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 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
28. 难度:困难 | |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29. 难度:中等 |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30. 难度:简单 | |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官给印信文簿,附写客商船户住贯姓名、路引字号、物货数目,每月赴官查照。私充者、杖六十,所得牙钱入官。官牙埠头容隐者、笞五十,革去。凡诸物行人,评估物价或贵或贱,令价不平者,计所增减之价坐赃论。入已者、准窃盗论。凡私造斛斗秤尺不平、在市行使,及将官降斛斗秤尺作弊增减者、杖六十;工匠同罪。 ——摘自《大明律·户律》 材料二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建设》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据成立的契约,与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编自《拿破仑法典》 请回答: (1)从内容上看,《大明律·户律》与《民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建设》在规范商业行为上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社会背景及其作用。 (3)材料三包含了哪些基本原则?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历史上的社会立法?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黄金时代”定义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悖经济常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机遇,经济突然发展。而后又没有惯性,戛然而止,这都是不可能。晚清新政时期已经制订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民国政府建立后,依照西方国家的模式,经济法制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机制;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东顾,更主要的是资产阶级的自身努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结合,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的“黄全时代”。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是无暇东顾。大约到1922年才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已具规模的民族资本在竞争中仍很活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18-1922年的5年中,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最为活跃。其间工矿业新设的1万元以上企业805家,投资总额达2.57亿元,为1858-1911年工矿业投资总额的1.26倍;银行业新设资本5万元以上约企业149家。投资总额达8.9千万元,为1897-1911年投资总额的3.48倍;航运业新设资本1万元以上的企业94家,投资总额1.74万元,为1860-1911年投资总额的1.02倍。仅1918-1922年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即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
33.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在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