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头令》描写的是

 

A. 耧车

B. 筒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燃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A. 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 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 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 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唐三彩是一种瓷器

B. 中国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C. 越窑盛产白瓷

D. 中国先有瓷器后有陶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某文物爱好者到博物馆参观,看到下列文物,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

②战国时期的钢剑一把

③明朝的粉彩瓷器一件

④带有龙山文化印迹壳陶一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 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 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 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 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 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这条运河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井渠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

A. 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 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 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据此可知

A. 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

D.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A. 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发展迅速

B. 面粉业的增长因一战的结束而趋缓

C. 面粉业的增长与欧洲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D. 面粉业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国轻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A. 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生产

B. 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 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 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名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 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 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 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 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 4.6个

B. 3个

C. 2.5个

D. 0.55个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曲折的根本原因是

A. 帝国主义的压榨

B. 封建主义的阻碍

C.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该表反映出晚清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32.9

8.0

 

 

A. 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 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 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D. 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

A. 钢铁和机器制造

B. 造纸业和化工业

C. 火柴和榨油

D. 纺织业和面粉业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是:

A. 洋务企业

B. 外商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2

166.86

 

 

A.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19世纪60年代

B. 19世纪7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30年代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 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 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C. 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 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这反映了

A. 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 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

C. 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 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 洋务企业

B. 民族资本企业

C. 外国资本企业

D. 官僚资本企业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蚕食鲸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部分应为

A. 民族资本

B. 官僚资本

C. 外资企业

D. 个体经济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下面漫画深刻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漫画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阻力是

A. 外国资本主义

B. 本国封建势力

C. 本国反动政府

D. 三座大山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两大任务上,正确的主张应是

A. 先独立才能富强

B. 同时并举

C. 先富强后独立

D. 都不可能实现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外部因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注: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材料二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有关唐代的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指出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分别分析农民前后两种态度的原因。

(3)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经济思想?结合时代背景,简要给予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