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 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

B. 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C.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这种现象说明

A. 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

B. 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

C. 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

D. 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按照《元典章》的记载,元代路、府、州、县各级官员,要“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各级“应有大小公事,官员别无差故,自上至下,须要圆书画押”。这种议事的方式

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保障地方官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了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由此可知,颜元

A. 倡导西方教育方式

B. 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C.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D. 主张冲破封建束缚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 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 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 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指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须研究对于将来之资本家加以如何之限制”。由此反映孙中山主张

A. 由私人资本主义全面进行实业建设

B. 国家全面干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国家保障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D. 使资本主义在国家调控下健康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1943年度的战报中公布:“在我方所收容的十九万九千具敌遗尸中,中共军也占半数。但与此相比较,在我所收容的七万四千俘虏中,中共军所占的比率则只有一成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日方战报故意夸大在中国战场的战果

B. 中共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C. 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已经放弃抵抗行动

D. 日方战报基本反映当时中国抗战局势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198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2003年,国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通过部门整合,职能归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据此可知政府职能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

B. 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C. 对接世界市场的需要

D.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前399年的天,按照一个月前雅典公民法庭的裁决,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苏格拉底慷慨赴死的法理意义在于

A. 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B.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C. 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D. 公民法庭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英国议会的两院制适应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需要,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是英国宪政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保证了英国社会的高度稳定。材料表明英

A. 资产阶级革命充满妥协

B. 民主政体成为世界典范

C. 两院制顺应了时代潮流

D. 上下两院存在权力制衡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与该项技术革命直接相关的理论成果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

B.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C.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其背景是

A. 苏联全面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B. 赫鲁晓夫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C. 苏联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D. 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力量的壮大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末,曾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汉斯·摩根索提出了权力利益理论。摩根索学派将“利益——权力——实力”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说:“权力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增进国家利益就意味着增进国家实力,增进国家实力则意味着增进国家权力,而增进国家权力则反过来又增进国家利益。”后冷战时代,美国“理性主义”者提出“合作利益理论”、“规范性体系”等理论。这种合作利益理论主要是反对现实主义用全球遏制战略来追求美国的利益,强调美国的利益应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

1998年美国正式推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毫不隐讳地声称,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并且美国决不允许出现向它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就是企图把美国那一大套自由、人权、民主和法治的原则扩展到国际事务中去,通过在国际机制中确立原则来推广美国的价值观。

——杨冠达《美国国际关系学与美国霸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

“一边倒”

“两个拳头打人”

“一大片、一条线”

“不结盟”

“找伙伴”

“共同发展”

“大融入”

 

 

(注【解析】
“两个拳头打人”: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一大片、一条线”:接照大致的纬度划出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外面的一大片国家,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

——唐家蔬《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并分析“后冷战时代”美国调整外交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外交战略的异同。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远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

——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武后、中宗、韦后以来,官吏的正常铨选官员选阻塞,内外科封官充斥,“政出多门,温官充溢”。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玄宗下令免去全部员外官、试官、检校官,除非有战功,或特诏录用外,吏、兵二部不得任用。撤销、合并闲散司、监、署十余所。

开元四年,玄宗降诏日:“选京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内外官员互相交流,将任地方官作为简选京官的一项条件,鼓励官员外任,有利于吏治风习的转化。

玄宗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明确规定:“每年十月,委当道按察使较量理行殿最,从第一等至五等奏闻较考,仍使吏部长官总详核。”考评的结果作为官更升降奖惩的依据。在中央发挥御史台监督百官的作用,在地方各道设采访使督察地方。开元二十一年,玄宗下令把监察区十道扩充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成为地方常设机构,代表朝延“以六条检非法”,纠察该地违法官吏。

——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原因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玄宗吏治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7月4日,内设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国际问题讨论会提出了《国际集团会公约草案》。该草案初步提出了战时做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国在战后理应发挥特殊作用的想法;和约成立后,应由中、英、美、苏及其他盟国共同担任和约之执行及战后和平之保障。中、英、美、苏为反侵略之主要国家,既因共同奋斗而再造和平,对于战后执行和约,保障和平,匪但理所当然,且抑责无旁贷。”该草案还从另一方面设计了确保中国进入理事会的制度。草案提出:“理事会由人口最多之八会员国及其他七会员国之代表组织之。前项人口最多之八会员国,由大会以出席会员国过半数指定之,其他七会员国由大会以出席会员国过半数选举之。”草案认为,过去国际联盟理事会往往行动迟缓,贻误事机。因此,应对理事会的活动方式加以改革,“将理事会改为常设,各代表长期驻会,以便随时应付事机”。各国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呼声。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集团会公约草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草案确保中国进入理事会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惠庆(1877~1950),1908年随驻美公使伍廷芳使美,负责使馆的英文文案和留学生事务。1913年,受北洋政府委派岀任驻德国全权公使,颜惠庆使徳期间促成了德国对北京政府的承认,出席第二、三届国际禁烟会议,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各国禁烟公约》。1921年,正式出任外交总长,成功阻止了对华严重不利的《英日同盟条约》续签。

1921年10月,颜惠庆在京遥控参加华盛顿会议上的中国代表团,成为代表团在国内最坚实的后盾和外交运作的总指挥。当时,不少国人希望中国能在华盛顿会议上借助多边谈判彻底解决山东问题和胶济铁路的中日争端。在外交上一贯谨慎务实的颜惠庆并没有那么乐观,由于国弱言轻,他先是同意代表团接受对日“边缘谈判”的方式,在将民众反日怒潮引向时任总理的梁士诒之后,又巧妙地利用军阀间的“电报战”,使外交部取得了对于胶济铁路交涉案的控制权。1922年他授权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代表团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在华盛顿会议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摘自《颜惠庆日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颜惠庆外交活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颜惠庆外交活动的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