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以下思想主张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周代雅乐《大舞》,舞分六场,歌分六章,歌先代功绩,颂武王灭殷,平复南国等史事。这反映了雅乐

A. 追思先辈丰功伟绩

B. 政治色彩浓厚

C. 适应了血缘政治发展需要

D. 传承历史文化传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 周王是天下共主

B. 大宗小宗不隶属

C. 政权与族权结合

D. 社会分工很明确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材料说明

A. 周公贤能不及武王

B. 武王位于大宗地位

C. 武王权力高度集中

D. 周公对武王定期朝贡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地盘,以后再按照宗法制传给下一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政治上

A. 青铜器过于珍贵因此减少生产

B. 铁器出现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

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A. 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B. 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 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D. 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题文)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艺匠陶。”由此类推,王、候、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 族号

B. 邑名

C. 爵号

D. 官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周平王东迁后诸侯混战的初期,大多数国家势力均很弱小。大多数国家,甚至一些重要的国家如郑国、鲁国及卫国尚无常备军队,直到有战事时才发兵器给国人出战。由此可推断当时

A. 郑国、鲁国无意争霸

B. 战争规模一般比较小

C. 周王中央集权尚较强

D. 霸主控制了小国军事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从“方国”到“封国”

C. 从“封国”到“帝国”

D. 从“帝国”到“共和”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A.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A. 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 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 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 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 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

B.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学者们认为春秋时期存在下列因素: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国家掌控的商业奴隶极易逃亡;工商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这些因素的存在

A. 导致了“工商食官”的瓦解    B. 削弱了各诸侯国的战斗力

C. 预示着社会面临严重灾难    D. 加速了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荀子这一主张

A.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B. 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以适应服役、纳税的需要。后世基本都有诸子均分家产的法令。该现象

A. 表明宗法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 体现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C.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题文)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A. 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B. 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

C. 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D. 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 )

A. 重农抑商    B. 农商并重

C. 政府调控物价    D. 自由放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  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18年12月5日,习近平访问葡萄牙时用“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16字中国古语为两国互信关系点赞。“这16字中国古语”体现的思想与先秦哪个学派思想更接近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天时求民主”,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已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

B. 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依据

C. 天命权威转为君主专制

D. 儒家希望假借天命制约统治者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的影响

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宗族观念的强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

A. 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

B. 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

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 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礼源于原始初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禁忌!夏商时期发展较完备,“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周公“因于殷礼,所损差”,创立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框架。这反映出

A. 礼是民俗的概括和反映

B. 王位纷争得到制度性解决

C. 宗教性文化向伦理性文化转变

D. 社会体系和组织原则的确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更新,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A. 图2中地方权力弱于图1时期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C. 秦朝实现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 打破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格局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秦统一全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经济上自公元前216年始,使黔首(百姓)自实田(自己上报土地数目),这一法令表明秦朝

A. 秦朝在全国实行土地国有制     B. 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在全国确立

C.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D. 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控制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这样规定有利于

A.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 防范官员的势力坐大

C. 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汉在秦乡置“三老”基础上,增加了县“三老”。刘邦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三老”选拔说明汉代

A. 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B. 不拘一格任命官员

C. 察举官员注重声望

D. 地方家族势力强大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B. 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C. 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D. 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以下是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授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涉外机构,域外国家与西汉王朝日益频繁的贡纳关系,西域都护等官职的长期设置。都反映了西汉对外思想的巨大进步。这说明,西汉对外关系

A. 秉承了天朝上国观念

B. 呈现出制度化特征

C. 采取了朝贡外交模式

D. 抛弃了华夷观传统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汉代对中耕十分重视,《氾胜之书》把“旱锄”作为“凡耕之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各种作物都要求“有草锄之,不厌数多”。汉代农具中有专门用来除草的铁锄,出土很多。这说明汉代农业

A. 相比前朝有了跨越式发展

B. 能够满足所有农民的需求

C. 有了较为完善的耕作技术

D. 铁犁牛耕在全国广泛普及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

A. 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要求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C. 可能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D. 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A. 呈现多元化结构

B. 农业是其根本点

C. 小农经济为主体

D. 农与工商虞并举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 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 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 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董仲舒说:“道之太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A. 外儒内法的思想

B. 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 “天人合一”思想

D. 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题文)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A. 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 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 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 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候为相而隆儒臭。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四种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导孝廉之官事,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四  汉之末叶,桓、灵之世,柄去帝宣,政在奸臣。……抑清德而扬谄媚,退履道而进多财。力竞成俗,苟得无耻。或父兄责显,望门而辟命。……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后汉书·袁绍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东汉末年察举制存在那些弊端。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形成原因。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圆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日月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备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材料二  如图为泰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铸钱。秦半两钱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用和研究两个角度分析秦青铜“半两”钱母范的价值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