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2. 难度:中等 | |
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 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 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 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
3. 难度:中等 | |
与“焚书坑儒”相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高明之处是 A. 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B. 舆论压制、利益驱动 C. 暴力高压 D. 提倡君权神授
|
4.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
5.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A. 法不阿贵 B. 兼爱尚贤 C. 为政以德 D. 道法自然
|
6. 难度:简单 | |
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 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
7. 难度:中等 | |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B.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C.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D.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诗句能够侧面地反映唐朝的一些景况。其反映的主要角度依次是 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③“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田畦。”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A. ①手工业——②农业——③城市建筑——④娱乐活动 B. ①城市建筑——②手工业——③娱乐活动——④农业 C. ①手工业——②娱乐活动——③农业——④城市建筑 D. ①娱乐活动——②农业——③城市建筑——④手工业
|
9. 难度:中等 | |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被称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举,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 三省六部制导致了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D. 历朝基本沿袭了三省六部制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 ①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④明朝废丞相、设殿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
11.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战国的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 军功—孝廉—门第—才 B. 才—孝廉—门第—绩 C. 才—门第—绩—孝廉 D. 孝廉—绩—才—门第
|
12. 难度:中等 | |
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文献记载: ①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 ②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A.B.C三幅地图反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14.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材料四: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