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甘肃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分封制受到冲击

C.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观察下图,关于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秦朝行郡县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 唐朝的节度使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 宋朝设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 明朝设内阁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 秦汉、明朝

B. 西周、秦汉

C. 西周、隋唐

D. 秦汉、隋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

A. 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

B. 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

C. 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 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说:“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的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B. 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C. 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

D. 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 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B. 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C. 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D. 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从罗马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由此可见,《民法大全》

A. 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

B. 反映出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 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

D. 可以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

B. 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D. 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 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 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 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A.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B.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常常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保皇派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讲,一时传遍各地。这实质反映出民初

A. 帝制和复辟仍据占思想主流

B. 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

C. 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

D. 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 《辛丑条约》签订引发庚子拳乱

B. 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 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 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D.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 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在解放区,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这两次土地改革

A.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 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 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D. 实事求是,与时倶进促发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 实行“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观察下面日本大国崛起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

B. 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

C. 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入常”

D. 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已形成了多个国际合作机制,代表性的有:“金砖国家”机制、中俄印三方会晤机制、“8+5”中的五国会晤机制、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机制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国际政治格局已转入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

B. 世界多极化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C.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

D.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以中国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材料二  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

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

会议

女性比例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0.4%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9%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與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早期国家形象的不同。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概括表格反映的1949—1959年中国女权状况。分析出现这状况的政治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英国近代选举权的变化和文官制度的确立发展反映了民主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材料一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试概括英国选举权变化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