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 A. 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 B. 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 C. 民主政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D. 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
2.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A. 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
3. 难度:简单 | |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 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B. 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 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
4. 难度:中等 | |
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到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A. 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 B.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 D.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和唐宋两时段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
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7.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破产。唐德宗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定制。后顺宗继位,年号永贞。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以科举进身的新官僚发动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宦官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充任五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革新派罢宫市、禁五坊小儿,“人情大悦”。但王叔文等将与其有关系者皆升迁重用,并收受贿赂。韦执谊等不听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 王叔文试图以名将范希朝为京西兵马节度使,夺取禁军兵权。宦官们暗中阻挠,拒不交出。王叔文又严厉打击意欲扩大地盘的藩镇韦皋。由韦皋发起,大宦官俱文珍为首,大官僚贵族郑絪等支持,迫使顺宗“内禅”,拥立太子李纯继位。新政推行一百四十六天匆匆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
8.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三国副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邀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参加会议,使之变成西欧六国的会议。 6月7日发表会议公告:三国政府对曾讨论过的一切问题,都取得了一致的“建议”。其主要是:双占区和法占区之间将采取协调经济政策的措施,共同管制它们之间对外贸易;召开德境西占区的“制宪会议”,由各州总理指派代表参加,起草“基本法”(即“临时宪法”);美、英、法三国继续占领德国西区,西区必须接受“占领法规”;西德参加“马歇尔计划”;在德国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鲁尔区实行国际管制,决定设立由伦敦会议参加国的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管制鲁尔的煤、焦炭和钢的分配。 ——摘编自杨泽伟主编《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分析伦敦会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会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9.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漱溟(1893——1988)认为国际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尤其深远。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中国旧社会结构的崩溃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失调。中国是农村大国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为此,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先后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救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摘编自刘重来《乡村建设运动三杰》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原因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的乡村思想建设理论。
|
1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
11. 难度:中等 | |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
12. 难度:简单 | |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 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
13. 难度:中等 |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 A.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 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 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14. 难度:困难 | |
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B. 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5.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
16. 难度:简单 | |
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发铁矿、扩张制铁厂是。”材料反映出 A. —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 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
17. 难度:中等 | |
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