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邢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文明是指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社会和自然行为,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国家等。由此判断,下面哪幅图可以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开始的例证

A. 商朝牛骨刻辞

B. 秦朝封泥右丞相印

C. 新石器时代城址

D. 鲁国周公庙宫殿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史学家认为:禹治水时将各部落的征调劳动人手治水的公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分散的公权力变成了集中的公权力,当禹用这一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时候,国家政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开始用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实质是

A. 国家机器的初步建立

B.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C. 王位世袭制的创立

D. 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完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夏商时期的民居多数沿袭原始社会后期的穴居形式。但是宫室建筑却已建于地面之上,且都城布局均以宫城为中心,对称布置。这反映了

A.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

A. 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

D.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对这种变化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D.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县)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

B.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

C. 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

D. 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维持国家财政

B. 小农经济出现

C. 私田大量开垦

D. 耕作技术提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材料反映出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

B. “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C. 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

D. “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A. 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 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 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

A. 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

B. 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创建稷下学宫,史载稷下学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到齐宣王时,“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对稷下学宫,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功于田氏代齐

B. 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

C. 褒儒尊学,儒学独尊

D. “百家争鸣”的典型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A.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 “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 以礼为本

B. 依法治国

C. 隆礼重法

D. 君主集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

A.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C. 藩镇割据的管理模式

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首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的特点

C.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D. 权力分工仍带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张树平说: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这里的“现代”是指

A. 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B. 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

C. 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D. 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A. 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 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D.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并为了使其后代不用受到功臣压迫,因此铲除开国功臣,并订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反映了

A. 郡县制的弊端

B. 封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C. 封建帝王“家天下”的私欲

D. 开创了开国君主屠杀功臣的先河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C.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A. 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B. 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C. 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D. 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西汉汉宣帝时期,冀州刺史张敞“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连发,不得。敞以耳目发起贼名区处,谋诛渠帅。”孙宝做益州刺史时,“亲入山谷,谕告群盗,本非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这表明西汉刺史

A. 主要行使监察地方官员的职权

B. 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C. 监察的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D. 有从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的趋势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唐代李贤在《后汉书·杜诗传》注文说:“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对这种工具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 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 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政治统治借助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B. 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 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D.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 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 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B.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C.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商周之变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其最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裂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周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命的确保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不止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

——摘自网络《论中华文化的枢纽演变——从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相比商朝有哪些制度性的变革,并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化的枢纽性蜕变指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变革”的认识。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仔细观察对比下列两幅图,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