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
2. 难度:中等 | |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与“T”有关,如“福”字形为图1,“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宗"字形为图2,“尊祖祭祀的庙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商周的统治集团未实现高度集权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商周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D. 血缘宗族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
|
3. 难度:中等 | |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
4. 难度:简单 | |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
5. 难度:中等 | |
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 A.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 D. 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
|
6. 难度:简单 | |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
7.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
8. 难度:中等 | |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B.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C.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
|
9. 难度:困难 | |
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 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 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
10. 难度:中等 | |
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 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 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 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 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
11.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授田法,据表可知
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
12. 难度:简单 | |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
13. 难度:困难 | |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
14. 难度:中等 | |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15. 难度:中等 | |
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 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 “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
16. 难度:简单 | |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17.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 “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C. 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
18. 难度:中等 |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19.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程朱理学的传播 B. 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
20. 难度:简单 | |
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生丝市场中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通行起来。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 A. 中国生丝质量的提高 B.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
21. 难度:简单 | |
1978年底,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这意味着国家 A. 揭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探索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 批准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
22. 难度:简单 | |
从11世纪末开始,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各国,出现了研究、学习和采用罗马法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 A. 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 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C. 表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打破 D. 说明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
23. 难度:简单 | |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A.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B. 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C. 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控制 D. 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24. 难度:中等 | |
1933年美国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并颁布法令,禁止居民和私人银行拥有黄金,停止美钞兑换黄金偿还债务。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 A. 维护美元霸权 B. 防止通货膨胀 C. 提升外贸竞争力 D. 缓和劳资矛盾
|
25. 难度:困难 | |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发表于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早期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尼摩船长是印度的达卡王子。在领导印度民族起义失败后,他到一座荒岛上设计建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并用海水中的钠制造出了万能的电力,为潜水艇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船上还有一座图书馆,放满了各种语言的科学、伦理学、文学等书籍。尼摩驾驶潜水艇带领船员,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吃穿用度皆取自于海洋。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他们一路上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奇异景象,又以惊人的冷静和毅力战胜了冰山封路、章鱼围攻、敌舰偷袭等险情。他们将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民众,还利用鹦鹉螺号攻击英国军舰。 科幻小说的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作者的一项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
27. 难度:中等 | |
材料 汉文帝即位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晁错就是被推荐出来的。文帝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对张释之委以重任,显示了一个开明君主的宽容。文帝对法律也作了重大改革,他吸取秦亡教训,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一人犯罪、株连家族的“相坐法”。齐人淳于意被判肉刑,其女缇萦请以身代,文帝大为感动,为此废除了肉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汉书・文帝纪》称:“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汉书・景帝纪》称:“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