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题文)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
2. 难度:中等 | |
1947年,美国总统社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A. 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 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 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
3. 难度:中等 | |
2017年2月21日,联合国就有关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3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决议。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表示,“某个国家”(美国)在联大紧急特别会议召开前威胁所有国家,要求投票反对这个决议草案,“这种做法令人无法接受”。材料反映了 A. 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B. 冷战思维的进一步延续 C. 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D. 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进一步加强
|
4. 难度:中等 | |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小农经济 B. 商品经济 C. 消费习惯 D. 畜牧业发达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自给自足 D. 男耕女织
|
6. 难度:中等 | |
《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B. 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 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D. 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
|
7. 难度:中等 | |
据史书记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渠”指宋朝的高转筒车,有利于丘陵山地的灌溉 B. “渠”指汉朝的龙首渠,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C. “渠”指曹魏时期的翻车,它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D. “渠”指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
|
8. 难度:简单 | |
(题文)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 A. 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 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 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 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
9. 难度:简单 | |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10. 难度:简单 |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 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11. 难度:简单 | |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 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B. 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C.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D. 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
12. 难度:简单 | |
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A. 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 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
13. 难度:简单 | |
学者全汉升在《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指出:“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计4亿两,其中三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中国”。该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是 A. 中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 B. 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于英国 C. 海禁政策的保护 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4. 难度:中等 | |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 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
15. 难度:中等 | |
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是: A. 洋务企业 B. 外商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16. 难度:中等 |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17. 难度:中等 | |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
18. 难度:中等 | |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C.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
|
19. 难度:困难 | |
祝大椿原为英国怡和洋行买办,后投资实业,他的公益纱厂“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他因兴办实业,由清政府赏给二品顶戴。张謇是甲午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创办大生纱厂,依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由此可知 A. 清政府实现了从重农抑商到重商主义的转变 B. 外国资本主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政策在民族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20. 难度:中等 | |
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 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日本 C. 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 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
21. 难度:中等 | |
(题文)“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A. 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C.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 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
22.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52年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1956年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
23. 难度:简单 |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
24. 难度:简单 | |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 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 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25. 难度:简单 | |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 ) A. 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 B. 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C. 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 D. 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
|
26. 难度:简单 |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A. 我国全面开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 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 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
27. 难度:中等 | |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
28. 难度:困难 | |
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
29. 难度:简单 | |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
30. 难度:困难 | |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一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 (2)材料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
32. 难度:中等 | |
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年、1895~1913年两个时期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材料二 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表 (1)材料一中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从第一时期三种资本所占的比重看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一看,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与第一时期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