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
2. 难度:中等 | |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 完善选官制度 B. 增加政府收入 C. 强化君主权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
3. 难度:简单 | |
宋代成都几乎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这反映出当时的成都 A. 市民阶层扩大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商品经济发达 D. 奢靡之风盛行
|
4. 难度:简单 | |
明代嘉靖皇帝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表示认可,他认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在教谕内阁辅臣夏言时云:“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这表明明代内阁 A. 权位高于六部 B. 作用日益重要 C. 有效制约了皇权 D. 获得了法定地位
|
5.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 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 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 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 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
6. 难度:中等 | |
晚清时期,西式学校被人们称为“洋学堂”,教法“名之日洋教法”,甚至“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入学堂是绝我生路”。这反映出当时“洋学堂” A. 秉持中体西用理念 B. 带有全面西化色彩 C. 强调学习传统文化 D. 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
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一幅抗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了
A.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B. 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 C. 中国抗战急需国际支援 D. 中国军队已经扭转战局
|
8. 难度:中等 | |
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由此可见 A. 中美关系已开始实现正常化 B.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C. 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D. 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
9. 难度:简单 | |
梭伦认为,重建雅典城邦的根本原则与上界至高之神据以获得统治权力的原则相同——一种建立在对职权公平分配基础上的“正义”。据此可知,梭伦 A. 崇尚神权统治 B. 具有理性思考精神 C. 主张人人平等 D. 反对财产等级制度
|
10. 难度:中等 | |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A.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D.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
1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就政治秩序而言,俾斯麦所建立的帝国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德国的一个变种,资产阶级在他们所真正看重的领域还是相当自由的。对此解读合理的是,统一后的德国 A. 资产阶级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B. 帝国宰相独立行使行政权 C. 代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D. 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
12. 难度:困难 | |
下图反映的是1991-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速,由此可知
A. 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增强 C. 发达国家丧失技术优势 D.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材料三 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发表于1865-1866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864年7月26日,格里那凡爵士一行人驾驶邓肯号游船在海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份被海水侵蚀的残缺的文件。经过分析,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爵士决定偕同妻子海伦、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以及船员们,驾驶邓肯号去搜寻格兰特船长,邓肯号经过大西洋、马德加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麦哲伦海峡、不伦瑞克半岛、波拉尔角、塔尔卡那诺港、最终在一个荒芜的小岛上意外地发现了格兰特船长。格兰特船长重回祖国后,他的儿子罗伯尔做了海员,并且在格里那凡爵士的支持下,为实现在太平洋建立一个苏格兰移民区的计划而努力。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小说的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按《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的解释:“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火耗银,由纳税人承担。而州县官征收钱粮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即“耗羡”。顺治元年七月八日,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在谕令中发出“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的警告。康熙帝在晚年就曾对臣下陈瑸说:“加耗原是不好,若禁绝了,恐州县官又别生弊端取钱,重戥私派必不能免。”又认为“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 雍正二年,诺珉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其到任后,积极清查亏空,题参追赔,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其要点包括:“ (1)减火耗、定火耗率,将火耗公提司库; (2)用火耗银弥补无着亏空; (3)筹措公费; (4)增设官员养廉。”诺珉此折一到中央,雍正帝极为赞许,认为”耗美归公”一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地方财政改革,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为一剂良方。 ——摘编自王晓萍《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统治者对“耗羡”征收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而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报告,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满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
|
17.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昭君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汉元帝年号)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思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昭君)为阏氏。”昭君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居功至伟,因而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戴。通过昭君北入匈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时至今日,在内蒙古阴山下居住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锦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撒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从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讲,昭君亦堪称古代民族融通的典范。如王昭君为了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环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1)根据材料,概括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君的历史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