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2. 难度:中等 | ||||||||||||||||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3. 难度:简单 | |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
4. 难度:困难 | |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5. 难度:简单 | |
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 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 城隍信仰空间不断的得到拓展 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
7. 难度:困难 | |
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理学的影响力削弱 B. 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 C. 民众创新意识增强 D. 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
|
8.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后期,皇帝、宦官、大臣、军队、百姓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明代地楚王宗室“错布市廛,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这反映出当时( ) A. 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B. 传统贱商观念松动 C. 官僚资本主义初期 D. 政府逐渐垄断市场
|
9. 难度:中等 |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A. 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 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 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企业中最能体现洋务运动初衷的是 A. 开平煤矿 B. 轮船招商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发昌机器厂
|
11. 难度:简单 |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
12. 难度:简单 | |
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 他们只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不进行反帝斗争 B. 他们受时代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C. 他们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 D. 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斗争的影响
|
13. 难度:中等 | |
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原料供应不足 B. 发展速度迅猛 C. 资本明显短缺 D. 地区分布失衡
|
14. 难度:中等 | |
《科学苦旅》中指出:李鸿章他们面对的敌人(保守派)是一群无知的对手,一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他们都是无的放矢。……更要命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作者意在说明洋务派 A. 仅从制度变革必然失败 B. 认识与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 C. 救国道路是完全错误的 D. 肯定了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
15.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对有确实担保之外债(如以关税、盐税、铁路等为担保的),即清偿本息达24.900余万银元;对于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人整理的达109.600万银元。国民政府清偿整理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政府债务信用 B. 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C. 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D. 争取列强承认支持
|
16. 难度:中等 | |
1937年,西部地区的工厂还寥若晨星……到1940年,西部地区的工厂多达1354家,重庆更是成为西部最大的经济中心,工厂总数达429家,占西南地区工厂总数的50.7%,占整个大后方工厂总数的31.6%。西部地区工业仅仅在5年之内,就已远远超过其过去30年的发展总和。这说明 A. 中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西部 B. 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
1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
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A. 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 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 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D. 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
18. 难度:中等 | |
2012年将至耳顺之年(57岁)的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演说时曾回忆童年:那时我就四五岁,已经可以帮家里干活了,记得那次用小木桶到村里食堂打全家人的早饭——菜粥。力气还是小啊,不小心摔倒了,……泼掉的只是汤水,米和菜还在桶底沉着呢。莫言为我们描述的童年往事折射出 A. 建国初年国民经济的萧条状况 B. 三大改造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C. 人民公社运动的消极影响 D. 文革期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
19. 难度:中等 | |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动工兴建的694个限额以上工业建设项目,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与内地分别占36.9%和46.8%。这说明当时我国 A. 注重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B. 工业布局得以根本改观 C. 内地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D. 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
20. 难度:简单 | |
口号,它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它倾注了人们的心血,凝聚了人们的希望,浓缩了人们的情绪。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国庆,自然把呼喊口号作为国民感情宣泄的重要渠道。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每年国庆的口号都会有所变化。下列国庆口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迅速解放台湾西藏和一切尚未解放的地方! ②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③决心超额完成今年一千二百万吨钢的任务! ④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
21. 难度:中等 | |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
22.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边有这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议题是 A. 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B. 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
|
23. 难度:中等 | |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这说明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由此开始 B. 农业合作社不适合农业发展 C. 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D. 党中央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
24. 难度:简单 | |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2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实行吹哨上工的制度,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见”。这一顺口溜 A. 反映出农村人民公社出现的问题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表明吃“大锅饭”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反映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26. 难度:中等 | |
1988年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常务副行长刘鸿儒正式签发批文,同意由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平安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平安的诞生在中国保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因为 A. 改革开放发展到新的阶段 B.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C. 股份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意义的股份有限公司出现 D.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保险市场,打破了建国以来中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
|
27. 难度:中等 | |
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 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 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28.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代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不包括 A.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B.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C.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D.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
3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从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 材料三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就的。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产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托庇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与“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分别指什么?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使中国日益殖民地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代企业”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钳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 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重要变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重要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