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鸦片战争的影响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列强建立租界的权利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
2. 难度:简单 |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 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 体现传统的上国观念 D. 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中国 A. 主权不再完整,自然经济渐趋解体 B. 独立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正式形成 C. 资产阶级出现,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D. 专制统治崩溃,西方文化向东渗透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严惩外国侵略者 C.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 D.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
5.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6. 难度:简单 | |
“消息传出,广大台胞悲苦万分,哭声达于四野。在北京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联名上书,‘祖宗坟墓,岂忍舍之而去?田园庐舍,谁能挈之而奔?’”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7. 难度:困难 | |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
8. 难度:简单 | |
“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 A. 责任内阁制 B. 三权分立原则 C. 主权在民原则 D. 民主共和原则
|
9. 难度:简单 | |
《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B.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C.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D.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10. 难度:简单 | |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退守东北。北伐的历史意义在 A.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中国迎来了安定和平局面 C. 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11. 难度:中等 | |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B.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C.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
12.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曾经说:“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头就跑出一个政权来。”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历史背景为 A. 解放战争的胜利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 抗日战争的开始
|
13. 难度:困难 |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材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 尝试以城市暴动推进革命进程 C.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 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14. 难度:简单 | |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①由以前的左倾错误转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②由面临覆灭转向不断胜利 ③由幼稚走向成熟 ④由依赖共产国际走向独立自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
15. 难度:简单 | |
1942年11月,宋美龄夫人代表蒋介石到美国访问,历时三个月。宋美龄在美国各地和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宣传中国人民奋勇牺牲、独立坚持五年抗战的艰难痛苦,掀起了一股“宋美龄旋风”。宋美龄访美的主要目的是 A. 缔结反法西斯同盟条约 B. 宣传中国英勇抗日功绩 C. 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 D. 商谈中美联合对日作战
|
16. 难度:中等 | |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
A. 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 B. 有力地配合了太原会战的进行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D. 使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18.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D.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
19. 难度:困难 | |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 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B. 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C. 国共共同抗日 D.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使北平和平解放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
21.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22. 难度:简单 | |
1872年的法国,全国每个企业平均雇佣工人只有2. 9人,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者占绝对优势,大企业较少,虽然法国当时有产业工人300多万人,但在总人口比例中不占优势。材料说明( ) A. 法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 B. 法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法国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D. 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必然性
|
23. 难度:困难 |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成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24.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指出:“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
25. 难度:简单 | |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
26.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土地分配方案进行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中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
27. 难度:困难 | |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