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有利于安排农事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控制耕土的深浅

 

 

A. 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B. 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C. 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D. 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

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

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

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展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展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 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B.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题文)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题文)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 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 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如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B. 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

C. 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 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

C. 英国的“意愿”建立在其“海上马车夫”称号基础上

D. 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急于建成“日不落”帝国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89

100

 

 

A. 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

B. 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

C. 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D. 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包括获得北美新法兰西

C. 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

D. 英国对拒绝其“意愿”的中国使用武力并割占香港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年份

1873

1893

1903

1920

进口值

10349

23582

72130

118759

机制品出口值

180

470

11423

19694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A. 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

B.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

C. 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 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 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民众购买力低下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 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 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压榨

④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据清人记载,无锡地区的一部分农民一年四季中只有三个月“食于田”,其余九个月则“以布易米”来维持生活。商人在无锡地区收购的布匹每年不下数十百万,再把这些布匹泛舟而鬻诸北,运销至淮、扬、高、宝等处。这说明当时无锡地区

A. 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

B.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是全国商品长途贩运中心

D. 农村地域分工明显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洋务企业的病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厂所依赖的洋人中有不少技术水平低下者在滥竽充数;二是官办企业的定额经费导致工匠依样画葫芦,阻碍技术创新;三是企业管理者不懂技术,管理水平低。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 洋务企业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D. “中体西用”思想是错误的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读《中国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税率比较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 从国外进口棉花、棉纱等原料——棉纺织民族工业已经兴起

B. 原料和商品税率都降低——棉纺织业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C. 原料和商品都有进口且税率降低——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D. 1843年后税率开始降低——英国完全控制关税制定权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促进

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材料四  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如何看待垄断组织这种生产方式?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