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梅州市2019届高三3月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 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

C. 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 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中央部门有精简、名称也得到更改

B.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C.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能集思广益

D. 六部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清朝康熙时,政府规定有些工匠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上措施

A. 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正常发展

C. 强化了小农经济的根本性地位

D. 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的经济负担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 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 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 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

A.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历史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小农经济格局,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改造小农经济,其现实目的是

A. 遏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B. 弓}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C. 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D. 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工业化要求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B.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D.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 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自然科学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如航天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从观测数据上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这表明

A. 科学理论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进步

B. 相对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C. 实验科学的出现源自西方工业革命

D. 物理学家用理论证实相对论的正确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2年,斯大林发表文章指出: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产品带进市场列入商品流通系统,会阻碍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把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投入商品流通范围,会阻碍向共产主义前进。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西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B. 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 加快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

D. 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理解

A. 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 认为国际体系向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 是依据意识形态的范式来界定

D. 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通常这种词都是音译词。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交往交流中,当某种物品或文化现象的名称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话言中并不存在,借词就产生了。外国语与汉语之间互相借词使用,也由来已久,成为印证历史发展的缩影。

材料一  秦朝到明朝中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明朝中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方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如Moyune(婺源茶)、TSatlee(生丝)Coolie(苦力)等词汇。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饮食的有:bokChoy(小白菜)等;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Longan(龙眼)、ginseng(人参)等;3.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的有:hong(商行)、kowtow(叩头)、KungIteiFatChoy(恭喜发财)等。

——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现象,尤其是1921年至1958年期间。例如:布尔什维克()红军()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等。50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这就是被我国女士称为布拉吉(rmaTbe)的连衣裙。

——据玛利娅《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的分类和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期前后英语借词汉语现象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四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外交的缓慢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此后发起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南方政府所展开的反帝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旧格局,进入新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把修订不平等条约作为其“革命外交”的中心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外交转而以应付由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为中心任务,努力与欧美列强调整关系。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不平等条约终告废除,中国名列“四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仍未能真正与其他强国平起平坐,雅尔塔协定的出台与中苏条约的交涉便说明了这。

——摘编自王建朗、荣维木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四册——志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  从19世纪未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求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选官用官的问题上,魏征曾给唐太宗上疏说:“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贞观六年,太宗与他谈及选人为官一事,魏征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等。他还认为,在天下未定之时,一般是“专取其才,不考其行”;天下太平之时,“则非才行兼备不可任也”。他建议要“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贞观十四年,太宗屡次以宦官充任使者,他们回京后又妄加弹奏,常使太宗发怒。魏征即上奏说:“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以今日之明,必无所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魏征在选官用官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魏征选官用官的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