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井田制. D. 礼乐制
|
2. 难度:中等 |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
3. 难度:中等 | |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B. 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C. 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 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 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B. 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C. 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D. 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
5. 难度:简单 | |
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其原因不包括 A. 国民党是比较民主的革命的政党 B. 孙中山欢迎与共产党合作 C.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 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帮助
|
6. 难度:简单 | |
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 民贵君轻 B. 以法治国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
7.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知识渊博,擅长辩论,虽然他本人未曾有著作传世。但他的思想言行散见于学生的著述中,他的学生使他名垂青史。中国古代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
8. 难度:中等 | |
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A. 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 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D. 摒弃了佛、道的干扰,振兴儒学
|
9. 难度:简单 |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 朱熹、李贽、黄宗羲 B. 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C.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 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
10. 难度:简单 | |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A. 蒸汽轮船的发明 B. 电的发明 C. 蒸汽机的发明 D. 内燃机的发明
|
11. 难度:中等 | |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发展的艰难道路,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从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 ④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
12.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在沿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B. 实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 C. 政治民主,经济专制 D. 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三:1897年9月24日,贵州省学政严修上奏说:“词科之目,稽古(考究古籍)为荣(荣耀),而目前所须,则尤以通今(通晓现代)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名,以别旧时之科举。” ——《光绪朝续东华录》 请回答: (1)科举制度始于何时?根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度与汉朝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区别。 (2)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顾炎武为什么提出了“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观点? (3)材料三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什么改革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沈既济、顾炎武和严修对科举制度的不同看法,你得出什么认识?
|
14. 难度:中等 | |
2006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8~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3)材料三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4)根据材料四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5)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材料二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臵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该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