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陕西省汉中市2019届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这一变化

A.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 加强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

C. 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D. 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 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 “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新的剧种诞生。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 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 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一定程度反映出17世纪以来中国

时间

职能

1645

民政防务

1725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

1843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夷务)

1865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洋务)现代化项目

 

 

A. 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B. 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

C. 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

D. 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开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后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绘画风格

B. 反映土洋并存的社会生活特征

C. 反映当时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是中国大多数城市面貌的缩影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下列史实和“高脑油”发放相关的是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斤

 

 

A. “高脑油”发放始于计划经济建立后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起步的需要

D. 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I852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这说明

A. 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

B.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C. 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时间的标准化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同效应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一一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作者赞颂的是

A. 苏联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B. 中国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C. 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己经降落下来……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这段演说

A.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出的冷战宣言

B. 直接导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C. 西方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宣言

D. 揭开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但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余粮。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秦学安在送秀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了到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为了全村的生计,秦学安带头分地,结果被送去上了学习班。随着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他带领大家分地包干,潜心学习技术,种植中草药,开办工厂,种植果树,发展旅游业,一路经历各种控折,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

——摘自电视剧《黄土高天》故事梗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材料一:《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材料: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材料: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敢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9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氢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