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测试(重庆二诊)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

A. 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 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 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 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 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 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监察机制

C. 保证了决策质量

D. 牵制了外朝相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逐渐没落

B. 社会消费行为趋同

C. 社会风气由俭入奢

D. 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 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 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从1941年起,国民政府规定田赋一律改征谷麦等实物,后又将征购改为征借,不付现金。到1945年6月,全国征收的谷麦折合法币约为1700亿元。评价上述举措,主要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 减轻农民的负担

B. 发展民族工商业

C. 稳定持久抗战大局

D. 遏制日寇经济掠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

A. 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

B. 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

D. 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到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43.9亿美元。下图为《1997-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

 

A. 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

B. 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

C. 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

D.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

A. 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

B.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C. 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 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 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 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

A. 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 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C. 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 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 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1522—1640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走近科学、倚重科学不是出于学理目的,而是从实用的价值立场出发,把科学作为思想武器。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愚昧和落后。陈独秀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用进化论的理论为视点分析社会、历史和学术问题。

——摘编自陈廷湘《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时期科学思想相较于晚明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张贵洪《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初年,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从1913到1921年,北洋政府颁布了70余项经济法规和行业性章则条例。《国币条例》、《权度条例》规定国币铸造权专属政府,统一制造各种标准器分发各省通行。《公司条例》规定“凡公司均为法人”,有照章集股和自主支配资本的权利,其财产受法律保护。《矿业条例》规定任何中国国民都有“依据本条例取得矿业权”的资格,《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废除了清末以来的特许“专利”制度,奖励企业投资及发明创造。《公司注册规则》、《商业注册规则》取消行政许可制,采用较为自由的注册制。但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更迭频繁,许多政府奖励条例都因“财政部筹款为难”,最后不了了之,部分立法甚至沦为各派势力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摘编自易继苍《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立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立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1年9月,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允许日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劳务方式”履行战争赔偿。

朝鲜战争后,由于出口低迷和进口增加,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

鉴于东南亚国家在赔偿原则上不妥协的立场,日本不得不超越劳务赔偿的范围。1954年,日本与缅甸达成协定,日本在10年内向缅提供2亿美元的生产资料和劳务作为赔偿。在美国斡旋下,日本与菲律宾1956年达成协议,日本在20年间分别以货物、资本和技术服务的形式赔付菲方5.5亿美元,向菲提供2.5亿美元的经济贷款。

根据赔偿计划,日本在国内购买船舶、机械等商品交给受赔国,同时又从受赔国进口了大量的木材、铁矿石等原材料。显而易见,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日本在谈判交涉中,“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对受赔国没有丝毫感情上的歉意”,有人尖锐批评战争赔偿是日本“工商界执行的一种自我服务计划”。

——摘编自陈从阳《“经济外交”与5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战争赔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知畿(661~721年),唐代史学家。19岁举进士,后入史馆编修国史,不愿“与俗浮沉”,于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20卷,今存49篇,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书中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他提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认为《史记》《汉书》等史籍有“统体不一,名目相违”、“文辞繁富”之弊,提出增加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等革新主张。他认为,史之载文应“拨浮华,采贞实”,制度的演变、国家的治乱和民间的祸福之征兆等,都是重要的史书内容。他痛斥曲笔,强调直笔,认为史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为重要。但“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

——摘编自瞿林东《论刘知幾<史通>关于史学构成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知畿进步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知畿史学思想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