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 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
2. 难度:中等 | |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3. 难度:困难 | |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A. 都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B. 战前都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 北非地区都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D. 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
|
4. 难度:中等 | |
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
5. 难度:简单 | |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 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 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
6. 难度:简单 | |
《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A. 南线→东线→西线 B. 西线→东线→西线 C. 东线→西线→东线 D. 东线→南线→东线
|
7. 难度:简单 | |
“这场战役使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这场战役”是指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日德兰战役 D. 凡尔登战役
|
8. 难度:简单 | |
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 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B. 美国的参战 C. 协约国的经济实力更强 D. 同盟国始终两面作战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事件发生在1917年的有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③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④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1918年2月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敌视态度,以385票赞成55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这表明 A. 战争改变了社会结构 B. 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 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 D. 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
11. 难度:简单 | |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俄国二月革命 D. 巴黎和会
|
12. 难度:简单 | |
一战对人类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德意志帝国崩溃 B. 英法遭受重创 C. 美日崛起 D. 十月革命胜利
|
13. 难度:中等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官员理查德写道:“过去的阿尔萨斯--洛林,现在已经回到了它法兰西祖国的怀抱中了。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阿尔萨斯--洛林被人为地在东欧制造出来,滋养着民族仇恨和准备着新的战争。……战前,欧洲有六大强国,组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曾是相互平衡的,只要它们情愿,就可以保证和平。”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 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建立更能保证和平 B. 战胜国按照自己利益的需要制造新的民族矛盾 C. 民族自决原则并未在东欧国家实行 D.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的要求为新的战争埋下种子
|
14. 难度:中等 | |
《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
15. 难度:中等 | |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
16. 难度:中等 | |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17. 难度:中等 | |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 中国是国联的参加国 C.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D. 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
18. 难度:中等 | |
在《凡尔赛和约》即将签署之时,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该言论反映了 ①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 ③德国已经弥漫复仇主义情绪 ④德国欣然接受《凡尔赛和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19. 难度:简单 | |
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这种情况说明 A. 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 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 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 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
20. 难度:中等 | |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在确定匈牙利的战后国界时,它被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新的边界将大约三分之一的匈牙利人排除在外,原来在中欧居统治地位的匈牙利现在被削弱成一个小国。身处敌对的“小协约国”的侧翼,匈牙利将它的外交政策朝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后来在(20 世纪)30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在一战后加入了“小协约国” B. 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 C. 匈牙利在20 世纪30 年代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D.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
|
21. 难度:简单 | |
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A. 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 中立苏联,以免英法苏结盟 C. 苏联是德国石油的主要供应国 D. 防止战争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
22. 难度:简单 | |
下列最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进行种族屠杀的证据是 A. 奥斯威辛集中营 B. 日军南京大屠杀 C. “731”细菌部队 D. 潘家峪惨案
|
23. 难度:简单 | |
1935年4月,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在意大利斯特莱莎城举行会议,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违反和约的行为”是指德国 A. 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B. 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 C.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D. 吞并奥地利
|
24. 难度:简单 | |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但两国建立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德国的具体方式包括 ①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②实行法西斯的一党独裁 ③以军部为核心势力 ④借助民主选举上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25.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民国21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 (注:“国难当头”“人人应有救国的责任”)
A. 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 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 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
|
26. 难度:中等 | |
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
27. 难度:简单 | |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 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B.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C.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D. 孤立作战没有国际援助
|
28. 难度:简单 | |
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家恐怖。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的国家恐怖发生在 A. 德国 B. 西班牙 C. 意大利 D. 日本
|
2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某一事件“不仅证实了希特勒对中欧东部所怀有的野心,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还表明了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并且确实愿意把德国的力量转移到东面更远的地方去。”这一事件是 A. 签署《慕尼黑协议》 B.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 建立“东方战线” D. 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
30. 难度:中等 | |
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 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 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 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
31. 难度:简单 | |
世界稳定与大国政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开始后,两个交战集团内部进行着频繁外交活动,通过谈判协调彼此利益冲突,谋划制订出一个符合各自掠夺利益的战后分赃计划。但是,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同盟国一方的掠夺计划破产。 材料二:关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欧洲领土划分问题是导致凡尔赛体系脆弱的重要原因。②英国实行的“扶德抑法”政策,加剧了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王明芳《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说明英国实行“扶德抑法”政策的意图,并指出该政策在巴黎和会期间的表现。
|
32. 难度:简单 | |
(1)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哪次会议上的争吵?会议最后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2)根据条约规定,会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叫什么? (3)漫画中的对话,揭露了三国对于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哪些基本想法与争论。
|
33. 难度:中等 | |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