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攀枝花市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

A. 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    B. 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

C. 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    D. 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当时

A. 地方无官员选举权

B. 科举制的弊端

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 “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 “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 “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据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杭城(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C. 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    D. 文化情怀对商品经济的作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 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

C. 《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宋代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战国时,赵豹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不可与战……”。材料反映了

A. 秦赵应世代交好永不交战    B. 牛耕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

C. 先进生产力促进了国力的强盛    D. 赵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B.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C.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 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 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 注重其防伪功能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荀子《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据材料可知是荀子的

A. 天人相分的思想    B. 天行有常的思想

C.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下列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很早就有解决类似问题的主张的是

A. “有教无类”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存天理,灭人欲”

D. “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规定了大量系统性的礼仪:“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反映了

A. 儒家与道家思想融合的结果    B. 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

C. 皇室贵族受到礼法制度制约    D. 孔子倡导的周礼已不复存在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朱子云:“若在理上看,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由此可见,两人都试图

A. 揭示自然规律    B. 论证天人关系

C. 发现人性本质    D. 探寻事物本原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翟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阅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 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 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

D. 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都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3)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通典》称:“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为:“为君则鬼(怀),为臣则忠。”并将“君鬼(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中,就曾留下了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条法律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

——摘编自黄崇岳总主编《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官吏选拔入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秦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延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