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A. “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 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
2. 难度:中等 | |
《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 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 C. 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3.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
4. 难度:困难 | |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
5. 难度:中等 | |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 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 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 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
6. 难度:简单 | |
1925年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会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这反映出中共 A. 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B. 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C. 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D.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
7. 难度:中等 | |
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抗战四年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这反映出 A. 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 B. 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 C. 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 D. 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
|
8. 难度:中等 |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 A.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 C. 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 D. 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的世界奇迹
|
9. 难度:中等 | |
格罗特《希腊史》中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 实现分权制衡 B. 背离民主原则 C. 存在权力集中 D. 具有法治保障
|
10. 难度:中等 | |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 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C. 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D. 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
11. 难度:困难 | |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A.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 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
12. 难度:中等 | |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美国主导对日改革,以1948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8年后减缓了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B. 战后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 C. 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 D. 配合马歇尔计划正常实施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法律与罗马法产生的不同背景,并谈谈对当今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14—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的《世界史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从上表中提取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題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官僚政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唐朝登科总数为6603人,两宋达到45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即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皇帝大多数时候也能做到从大局出发,节制私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天下”的面貌。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
16. 难度:简单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湾战争双方的战争准备和攻防作战不仅改变了战场环境的景观,也给环境带来了剧痛。在海湾战争中,双方从“沙漠风暴”行动起,都袭击了石油设施并造成了石油泄漏,美军空袭造成了数百万桶石油的泄漏;对海湾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更大威胁来自伊拉克军的故意泄油行动。此外,美军对伊拉克28家炼油厂进行了轰炸。伊军则开始有选择地点燃科威特油井,以浓烟掩护其地面目标。大火产生的烟云面积达到1.5万平方千米,遮天蔽日并向东南缓缓移动,烟云降低了海湾地区的气温,造成了农业减产。海湾战争中美军3500辆坦克、2500辆装甲车和1700件大型武器参与军事行动,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直接破坏了车队所到之处的沙漠地表;伊军则着手准备地面防御工事和雷区。更引人关注的是贫铀弹,贫铀是浓缩天然铀的过程中产生的伴生品,具有重金属毒性和放射性。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共发射94万发贫铀炮弹,战后美军档案称科威特和伊拉克战场至少有40吨放射性尘埃。国际红十字组织一方的研究,以在战场生活的平民为对象,通过绝症患病率的增加和婴儿先天缺陷率的上升,表明贫铀的辐射性并不容忽视。 ——摘编自贾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类、战争与环境——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 (1)根据材料,说明海湾战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战争与环境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外国列强殖民印度时期。他立足于印度现实生活,将印度人民凄惨的生活细致的刻画出来。同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促进印度下一代思想的觉醒。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13年,他因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两次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 2011年5月7日,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共同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 ——摘编自《中国知网》相关论文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说明泰戈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访问中国所受不同待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