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A.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 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 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时的劳累

D. 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原始自然崇拜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 自耕农式经营

B. 千耦其耘式经营

C. 田庄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 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 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 搜刮财富

D. 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封建制度的衰落

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 民主思想影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粉彩瓷器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白瓷

D. 白瓷、青瓷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

A. 《坊墙倒塌以后》

B. 《汴河两岸》

C. 《长安城的落日》

D. 《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到,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宋史》中也曾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 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C. 南方是粮食主产区    D.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 “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 “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题文)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 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 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 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思想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工细作”的特点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    B. 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诸侯重视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 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 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 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 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降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题文)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 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 “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侵略和屠杀。有人说他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用“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A. 国籍不同

B. 阶级出身不同

C. 史观、立场不同

D. 受教育程度不同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1492年8月,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启航,到了10月7日他们发现了飞鸟,但是没有看到陆地,船员们焦躁不安起来,船长许诺,如果三天内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第三天,他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并在岛上看见几乎全身赤裸土著人——印第安人,船长立即宣布该岛为西班牙王室所有。该船长可能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 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 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 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样说主要时由于

A. 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 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统一

C. 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 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耕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两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海路上的中国商船逐渐减少,而此时欧洲商船则日益活跃。

——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产生这种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简述材料三所反映的思想和对当时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