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春秋初年诸侯并立,齐、晋、燕、楚、秦、吴、越等境内原先居住的蛮夷戎狄部落难见踪影,或不再被视为野蛮异族。这表明 A.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血缘政治有利于地方治理 C.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认同 D. 宗法制度有利于文化融合
|
2. 难度:中等 | |
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 A. 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 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 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 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
3. 难度:中等 | |
唐代负责草拟皇朝诏令的官员统称为词臣。唐前期,词臣主要指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官正五品上;安史之乱后,无官品的被临时差遣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成为词臣的代表。这种变化表明 A. 词臣地位得以提升 B. 唐朝社会日趋稳定 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 正常官制遭到破坏
|
4. 难度:中等 | |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开关后,以福建漳州月港为出口港,海上贸易出现了福建船只自月港出发到货源地装载货物,然后运送到海外目的地的三角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西方殖民扩张威胁明朝统治 B. 闽商已经垄断了海上贸易 C. 江南手工业发达且物产丰富 D. 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
5. 难度:简单 | |
漫画(如图)《力主迁都》发表于1912年9月,描绘了孙中山先生一人奋力牵引整座北京城的情景。该漫画反映了
A. 革命派仍坚持武力斗争 B.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C. 政治形式对袁世凯有利 D. 限制袁氏称帝的社会诉求
|
6. 难度:中等 | |
始创于1921年的国产灯泡亚浦耳原名为神州,后借鉴德国“亚司令”的“亚”、荷兰“飞利浦”的“浦”,创造了“亚浦耳”品牌,才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这一现象体现了 A. 品牌成长需关注民众的消费心理 B. 国货质量欠佳难以获得国人支持 C. 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D. 亚浦耳市场拓展取决于广告宣传
|
7. 难度:中等 | |||||||||||||
如表为不同年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甘肃等七省的工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B. 民族工业迅速成长 C. 时局变化影响了七省经济发展 D. 抗战推动西部工业化
|
8. 难度:中等 | |||||||||||||
如表为1950﹣1964年《大众电影》封面剧照统计表(局部),对表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观众的观影情趣发生了重大变化 B. 中苏关系的变动影响文化的交往 C. “双百”方针促进了电影的繁荣 D. 中国与西方电影的交流逐步增强
|
9. 难度:简单 | |
在雅典人看来,纯粹个人性质的、与国家无关的道德准则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应忘掉我们的这一观念:每个人的行为受其良心的制约”。材料表明,雅典民主制 A. 降低社会道德素质 B. 强调城邦利益至上 C. 维护平民阶层权益 D. 阻碍精神文化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18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杂志蓬勃发展。这些杂志在18世纪前期,刊载内容主要以报道皇室成员的生活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这些刊物的热点话题基本上转向了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解放等方面。材料反映了 A. 统一促使了热点话题的转移 B. 皇室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 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 工业化加速了媒体刊物发展
|
11. 难度:中等 | |
1813年英国人民反对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斗争取得胜利,1823﹣1825年英国政府进行改革,与大批国家订立互惠条约,把关税降低到20%,并于1825年废除了技术出口禁令。促成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因素是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议会改革的持续推进 C. 自由主义的兴起 D.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
12. 难度:中等 | |
2005年在全民公决中荷法两国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后欧盟修改宪法条约名称和内容,并以《里斯本条约》取而代之,直到2009年欧盟27个成员国议会才批准了该条约。这说明 A. 荷法两国力阻欧盟改革进程 B. 民众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存在疑虑 C. 欧盟内部利益纠纷难以调和 D. 欧洲的民主政治出现历史性倒退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政府对书坊刊印书籍的管理相对宽松。出版物的消费也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出版人积极回应,开创了近代以前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明代出版物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更易推广的匠体字,即今天的宋体字,并以方册式来进行装订,更便于印刷装帧。明代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非常看重畅销书。书坊主雇佣了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佼佼者加入民营出版业。由于贴近市场,书坊主导的坊刻逐渐超过官府经营的官刻和文化精英主持的私刻,成为最有生机的一个。为了更好的销售,书商们在销售中使用了广告宣传的手段,版权意识也逐渐形成,不少书坊主在书上印明自己的商标,并申明翻刻千里必究。正是如此,明后期的出版业效率极高,印制了数万种的书籍。 ——摘編自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材料二:尽管传统出版还有相当的市场,但是随着机器方式出版的流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近代中国出版最终完成了向民营新出版方向的演进。一时间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新出版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以出版内容为例,从1902年到1904年,出版的译书多达533种。 ——摘编自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出版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制度主义(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社会学流派)在时间要素上创造了关键节点(critical juncture)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在这个点上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后面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这个关键点,则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要变迁路径和特征。 ——摘编自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传统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针对城市的税收,对城市经济是粗放和间接的管理,近代以后才逐步建立城市捐税制度,这是中国行政管理机制变革的重要表现,也是财政制度的改革。 开埠通商以后,沿海沿江城市经济功能迅速增强,需要政府加强对工商各业和市场的管理,更需要通过捐税来弥补行政管理和建设的开支。同时,外国租界的管理模式为各城市增加捐税收入提供了直接效法的样板。而且,清末的地方自治多从沿海和省会城市开始,清政府规定地方自治完全自筹,使得地方政府等设定各种捐税名目和增加数额成为可能。这是从法律的角度赋予地方政府征收捐税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央政府承认其合法化。 ——摘编自张利民、熊亚平《近代中国城市捐税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城市捐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城市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940年开始,反法西斯同盟国空军对德国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炸死、烧死465000余人,其中平民为41000余人。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徳国。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其注重历史反思的优良传统。随着德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被压抑已久的民族思想复活,爱国主义成为许多德国人热切期期盼的政治诉求。与此同时,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档案的公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背景见诸天日,一些多年被淡忘的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个别描写亲历大轰炸的作品得以重新出版,主要从德国“受害者”角度来看待英美空军在二战期间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检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过失”甚至是“犯罪行为”的新作品也大量涌现。 ——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同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及其历史书写与争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人开始重新认识盟军对德轰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盟军对法西斯德国的轰炸行为。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真正为新“大一统”做出深刻理论阐述的当属雍正帝。针对儒家所主及清以前历代实践的“大一统”存在严重缺欠,即以地域分“内外”,以语言、习俗辨“华夷”的狭隘民族观,雍正加以批驳,指出“天下一家,万物同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不是人与兽的区别,只是籍贯不同而已,以地域区分“内外”“华夷”是很荒谬的。雍正帝还进一步指出,汉唐宋全盛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之所以不能统一,根本原因“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所以,历朝都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一统”,惟清朝才“合天下为一家”终成“大一统太平盛世”。至此,传统的“华夷之辨”被彻底废弃,或者说,彻底破产,雍正帝完成了清代新“大一统”的理论建构,使清之“合天下为一家”的“大一统”论与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划清了界线。 ——摘编自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雍正帝“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背景简要评价雍正帝的“大一统”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