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凡棉田,于清明前先下壅、或粪、或豆饼、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苗育二尺以上,要打去冲天心(即顶心),旁枝长到1.5尺,亦可打去边心,使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一记载体现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D. 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
2. 难度:中等 | |
北宋李觏认为:“一夫之耕,食有佘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由此可知,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的负担较重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小农经济的脆弱 D.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
3. 难度:中等 | |
古代中国农民在日常耕作中创新了一系列农具,如四齿钉耙、耧车、锄头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D. 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
4. 难度:中等 | |
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 A. 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 B. 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 C. 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 D. 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
|
5. 难度:简单 | |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D. “唐三彩”是唐代青瓷重要代表
|
6. 难度:中等 | |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 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7.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 A. 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B.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8. 难度:简单 | |
康熙二十三年,“始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今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关设监督”;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清政府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由此可知,清朝前期 A. 对外贸易已经禁绝 B. 海禁使得中国变得贫穷 C. 官方控制对外交往 D. 锁国促使国内动荡不安
|
9. 难度:中等 | |
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土地买卖的盛行 D. 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
10.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世纪内,西欧的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这一现象: A. 推动了西欧的社会分化 B. 不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促成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
|
11. 难度:中等 | |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表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因为 A. 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B. 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C. 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D. 西葡王室的政策推动
|
12. 难度:简单 | |
“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 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
13. 难度:中等 | |
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 B. 英国海军实力的强大 C. 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D. 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
14.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 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 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立
|
15. 难度:中等 | |
“荷兰是第一个充分发展殖民制度的国家,在1648年就已达到了它商业繁荣的顶点。”而英国则在18世纪成为拥有“最大殖民威力的国家”。导致英国后来居上的相关因素是 ①独占海上航运 ②发动殖民战争 ③确立君主立宪 ④完成工业革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
16.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 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 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 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56年罗伯特。杜瓦斯诺拍摄的《断掌工业》,寓意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观的再现。这一作品实质上 A. 反映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B. 控诉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C. 体现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D. 强调了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
|
18.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 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 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
19. 难度:中等 | |
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A.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 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
20. 难度:简单 | |
中国本土盛产亚棉,比较适合家庭手工纺粗纱。1892年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到1910年,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据此可推知,美棉的大量种植 A. 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 导致外国棉花的进口迅猛增长 C. 严重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 D. 为手工棉纺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
21.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
2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自强”“求富” C. 顺应世界潮流 D. 实现中国近代化
|
2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列强侵华方式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
24. 难度:简单 | |
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A. 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 直接导致民族丁业陷入困境 C. 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D. 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
25. 难度:简单 | |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B.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C.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D.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26.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A. 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 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 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 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
2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 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
28. 难度:简单 | |
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当为 (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之初
|
29. 难度:简单 | |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这次大会 A.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 D.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起点
|
30. 难度:简单 | |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57年中英美三国相关产业年均增长情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经济基础较好 B. 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C. 浮夸之风盛行 D. 政府政策取得成效
|
31. 难度:简单 | |
河北省徐水县1958年8月推出供给制,全县实行“十五包”:“吃、穿、住、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全由县里统一包下来。”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大跃进”成就显著 C.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
32. 难度:简单 | |
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A.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D. 从根本上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
33. 难度:简单 | |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下图是1949—1988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 其中1956年与1988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中共八大的召开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4. 难度:简单 |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 A.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5. 难度:简单 | |
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 A.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 D. 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
36. 难度:简单 | |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某地的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 公有制经济不再起主导作用 C. 我国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走向单一 D.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
37. 难度:简单 |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服务于世贸组织的建立,融入世界市场的需要 B.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C.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
38. 难度:简单 | |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
39. 难度:简单 | |
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时代变迁 C.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
40. 难度:简单 | |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材料反映了 A.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B.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C.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
41.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
42. 难度:中等 |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
43. 难度:中等 | |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极大的改变了中国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据《中国经济年鉴》整理 材料二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些现象出现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并列举这两个年份发生于我国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