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灌阳县灌江中学2019届高三毕业班4月份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瓷器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制瓷业叙述正确的是(  )

A. 唐宋以来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B. “唐三彩”是风格独特的美术瓷器

C. 江西景德镇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D. 制瓷业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

A. 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 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C. 重用内侍,君权加强

D. 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的不正确的是

A.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B.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C.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D.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两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B. 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C. 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D. 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巴金以五四前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小说《家》中,一个年轻人大胆地告诉他的哥哥,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逃婚的主要原因是

A.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不满    B. 受西方个人主义影响

C. 失小家、顾大家,为了参加革命斗争    D. 与传统家庭彻底决裂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 乙丙对,甲丁错

B. 甲丙对,乙丁错

C. 甲乙错,丙丁对

D. 甲乙对,丙丁错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是美誉为“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悦宾饭店开张图片。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创办人李桂仙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

B. 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

D. 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同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表可知

3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A. 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 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C. 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 “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仍    B. 社会治安混乱

C. 土地兼并严重    D. 官吏贪暴腐败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世纪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报告记载:“公社是埋藏在现代社会下面的烈性爆炸物。美国城市充满了反叛的暴民,他们中的都是最近来自欧洲的移民……劳工们开始向财产所有权发起挑战,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 欧洲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传播

B. 北美独立战争加速工人寻求解放

C. 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劳工界蔓延

D. 大萧条时期劳资矛盾被无限放大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总结过:“故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为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日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所以,在他的设计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罢,会给政治变法带来更多的合理性依据,甚至可以赢得保守知识分子的赞同。

材料二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我设计的这件服装,有人就用我的名字来称呼它,叫‘中山装’。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扣子,这是让人们记住,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我们的‘民族、民权、民生’——就是三民主义。”

——选自《孙中山演讲录》

材料三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材料四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1)西方启蒙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传播西学的武器。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理论宣传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其实践结果有何不同?

(2)你是否认同材料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材料四中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哪些?谈谈你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  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表格:

 

请回答:

(1)根据1928年5月大选后议会中各党派力量对比,概括当时德国政治力量对比的特点。

(2)分析1930年9月大选后各党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指出当时德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3)1928年至1933年间,德国频繁的大选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原因何在?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纳粹党势力猛增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