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六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封建专制统治确立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D.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

A. 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 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 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 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 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B. 抑制了君权的集中

C.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D. 可以有效管理地方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封建君主的倡导

B. 分封制的产物

C.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D. 宗法制的影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C.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

C. 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

D. 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

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地盘,以后再按照宗法制传给下一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政治上

A. 青铜器过于珍贵因此减少生产

B. 铁器出现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

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B. 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C. 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D. 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候,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郡县制的出现

B.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以三公为其最高长官

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C. 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

D. 是古代政治腐败产生的根源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

A. 主张中央集权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分封制    D. 反对郡县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B. 体现对农业活动的重视

C.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 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 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 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韩非子亡征》中指出:“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确立了:

A. 君主专制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贵族寡头制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通志略》中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故甘茂谓秦武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这体现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B. 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C.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郡县制的形成与发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 秦律的颁行改变了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

D.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

B. 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 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

D. 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 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C.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 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从宗族组织中分离出来,形成个体家庭。但与此同时,社会上,特别是上层社会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大型的、复杂的家庭形态,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到极盛。魏晋南北朝时这种家庭形态迅速发展是由于

A. 推行的选官制度

B. 宗法制度的恢复

C. 战乱破坏了小农经济

D.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封驳”的主要含义指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如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诏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这说明

A. 唐朝创设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积极作用

B. “封驳”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C. 唐朝门下省长官在三省长官中权力最大

D. “封驳”制度保障了各级官员参政权利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

A. 人才选拨更加注重形式

B. 科举制程序日益规范

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后汉书·朱穆传》载:“中常侍(注:官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该段材料说明东汉时期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得到初步解决

B. 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

C. 皇权旁落使专制集权制度受到冲击

D. 皇权被分割使皇帝的政治地位下降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

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

A. 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

B. 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D. 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范围

B. 密切经济交流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改革官吏制度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687年,武则天派人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诏书,刘祎之说:“没有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的文书能叫诏令吗?”武则天大怒,认为他藐视自己的权威,于是将其赐死。对该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诏敕经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

B. 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

C. 行政规则受到干扰

D. 皇帝权威遭到挑战并被破坏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明神宗时,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于是向皇帝辞职:“(臣)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B. 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

C. 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    D. 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每个人都有烦恼,作为学生,我们可能苦恼于考试成绩或每天繁重的作业。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也有着其无尽的烦恼。宋太祖说“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也说出了历代皇帝们的心声。下列措施属于皇帝为了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而采取的是

①“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②“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③“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④(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文渊阁“禁中深严”主要是因为内阁

A. 是处理政务的场所

B. 为丞相办公场所

C. 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D. 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品级高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杜绝“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

A. 设立军机处

B. 设置枢密院

C. 废除丞相制

D. 创立内阁制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疏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B. 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

C.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D. 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 体现了政治决策封闭性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世宗雍正十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选议政王大臣为军机大臣,掌理机密重务。事平后仍不撤销,渐至取代内阁之权。”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有权裁决一切军国大事

C. 使内阁变为其下属机构

D. 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明代何良俊说:“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 内阁首辅由皇帝亲信担任

B. 内阁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 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 内阁大学士拥有最高决策的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3军机处有何特点?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元朝在地方行政机构制度上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