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福清市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 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公元前六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 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 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 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是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其中横线表示传子,竖线表示传弟,箭头表示弑杀争位,数字表示嗣位顺序。这表明当时的鲁国

A. 未遵循周代继承原则

B. 实行了王位世袭制度

C. 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

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 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下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

B. 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 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A. 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 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 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 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 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 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 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这说明当时“贝”的用途很可能是

 

A. 用于占卜

B. 饰品

C. 用于祭祀

D. 货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 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 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 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 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 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 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 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A. 强调仁礼重要性

B. 注重主体自觉性

C. 突出教化功能性

D. 主张格物致知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言论者

名句

出处

老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

管仲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孟子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A.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C.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 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承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 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 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 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

A. 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

D. 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汉初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据此推知汉武帝

A. 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

B. 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

C. 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

D. 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史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庄园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 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破产

D. 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已完全失控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题文)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A.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小农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 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 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国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整理

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