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淄博市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4月份模拟测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 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 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

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如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俄国

D. 日本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川声执导的相声式的舞台剧《那一夜,谁来说相声》中一段写道,某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为了回国”。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出国与回国的“国”分别指“台湾”与“大陆”

B. 老兵“回国”应该不早于1980年

C. “老兵”回国是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的结果

D. 当时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论断揭示出古代雅典

A. 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

B. 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

C. 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

D.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A. 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 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当前,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会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会员国。这一现象说明

A. 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贸易区

C. 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包容性

D. 美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组织者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哈佛大学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这最能说明

A. 20世纪末国际新旧格局的交替

B. 广泛而快速的信息传播引发恐慌

C. 当今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D.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可以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展开论述,也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或者部分领域展开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逝世后不久,在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一股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系统地提出修正主义理论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伯恩斯坦。1899年,伯恩斯坦把他的思想系统化,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验证”。伯恩斯坦论证说,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学说与工人阶级经济状况不断提高的事实相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崩溃的理论,已为资本主义正处在发展和壮大过程的事实所否定;而资本主义造成的新的中间阶层的发展,使社会结构复杂化了,这又与社会将两极分化成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假定相反。因此,社会和经济过程本身包含了缓和阶级对立的趋势。他说,实际上丝毫看不到有出现革命形势或者资产阶级社会即将崩溃的迹象。坚持革命意识形态是错误的,它会使党和本来可以争取成为进行社会和政治改革斗争中的同盟者的资产阶级及农民阶层疏远。因此他要求改变党的性质。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