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大禹治水的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而战国秦汉文献记载的治水范围却扩大到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先民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扩散 B. 后世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 C. 大禹治水从传说到信史的历程 D. 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2. 难度:简单 | |
《吕氏春秋》所辑《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集中深入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这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 A. 耕者有其田 B. 精耕细作 C. 趋利避害 D. 量力而行
|
3. 难度:简单 | |
刘邦时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普及铁犁牛耕 B. 瓦解血缘宗法关系 C. 发展小农经济 D. 减轻农民负担
|
4. 难度:简单 | |
《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该材料说明当时 A. 手工业管理严格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技术垄断是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5. 难度:简单 | |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
A. B. C. D.
|
6. 难度:中等 | |
明《直隶州志》记载: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这表明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7. 难度:中等 | |
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征收舶税“以助国用”。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 A. 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 B. 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C. 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D. 开始走向兴盛
|
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此图反映当时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D. 民族工业兴起
|
9. 难度:简单 | |
对比下图唐长安、下图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的变化,这反映了 A. 政府管理失控 B. 草市开始普及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
10. 难度:简单 | |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代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与征税。这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C.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
11. 难度:简单 | |
宋朝出现“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 D. 不抑兼并的政策
|
12.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生开展研宄性学习,其小论文中频繁出现“闽”“粵”“擀”“弹”“黄道婆”等词。由此推知,该文的研宄对象是 A. 冶炼业 B. 陶瓷业 C. 丝织业 D. 棉纺织业
|
13.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传统产业仍占统治地位 B.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14.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促成此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 C. 政府暂时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
15.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民国初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这种现象
A. 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催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D.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
16. 难度:简单 | |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逐步消灭其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按此文件开展了 A. 土地改革 B. 合理调整工商业 C. 没收官僚资本 D. 全行业公私合营
|
17. 难度:简单 | |
从1953年起,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这些举措 A. 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B.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缩小了城乡的差别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8. 难度:中等 | |
1961年7月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业十七条》,提出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等。这说明当时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调整了国民经济政策 C. 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D.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
19.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中国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导致此成果的政策性因素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 难度:中等 | |
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这反映出 A. 股市成为人们投资最佳渠道 B. 深圳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C. 市场经济顺应民众投资需求 D. 中国加入WTO
|
21. 难度:简单 | |
改革开放后的某次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
22. 难度:简单 | |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此特点的有 A. 中山装 B. 长袍马褂 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 电影、电视
|
23. 难度:困难 | |
清朝末期,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国学大师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孙中山则通电全国使用公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中国的封建制度行将结束 D. 民众共和意识提高
|
24. 难度:中等 | |
1885年出现了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对上述现象起关键作用的是 A. 互联网的发展 B.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C. 大众报业的发展 D. 电报业的发展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相互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长江三角洲农家把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改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结构。这一地区大体上可以分为蚕桑区与棉作区。众多市镇呈现出专业化分布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了市镇的地理与经济特色,而且显示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地区性行业特色的蓬勃兴起对市镇经济的巨大刺激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在1978年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再度兴起,这一次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1983年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轮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军事企业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以民用企业求富,其荦荦大者为:1872年设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1877年设立于溧州的开平矿务局;1887年设立的漠河金矿;1880年修筑的唐山——胥各庄铁路(后扩展为天津——山海关铁路);1882年设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毁于战火,重建后更名为华盛纺织总厂);1889年设立的湖北织布官局。此外,还有火柴业、电报业局等。这些企业,多有拒洋动机,少数还能办出成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