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
2. 难度:中等 | |
李学勤认为,分封制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这说明( ) A. 地方与中央依靠分封制联系紧密 B. 以地域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 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3. 难度:困难 | |
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 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 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C. 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D. 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
4. 难度:简单 |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6. 难度:中等 | |
1882—1891年间,在上海经商打工的外地人中,精通外语者、经营零星装饰品的商人和餐馆的老板等,主要是广东人;买办、店员等则主要来自宁波;经营缎子、玉石、钟表和钻石生意的以南京人为主。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 A. 加强了商业活动的管理 B. 外来人口成为居民主体 C. 新的阶级成分开始出现 D. 快速发展成为中心城市
|
7. 难度:中等 | |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最高统治者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 宣扬知足寡欲 B. 辩护政治法统 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强民族融合
|
8. 难度:简单 | |
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 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 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 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 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
9. 难度:简单 | |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 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
10. 难度:简单 | |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11. 难度:简单 | |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 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
12. 难度:中等 | |
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 皇权被严重削弱 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 内阁制名存实亡
|
13. 难度:中等 | |
中国节令体系在宋代基本确立和定型。较之唐代,宋代节假日时间显著增多。节假日的这种变化放映了宋代( ) A. 地主阶级的享乐思想 B. 工业经济的日趋繁盛 C. 物质生活的相对充裕 D. 小农经济的颠覆到来
|
14. 难度:困难 | |
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 先后实施改革开放 D.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
15. 难度:简单 | |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16. 难度:困难 | |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 促进了文化融合 B. 维护了社会公平 C. 有利于专制统治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
17.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 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 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 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 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
18.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 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 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 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19. 难度:中等 | |
1958年5月,毛泽东对我国原子能工业发展提出要求:刻苦虚心学习,但一定要破除迷信。1960年底,第二机械工业部干部会议提出“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16字方针。“16字方针”提出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科技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B. 外交方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 大跃进运动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D. 中苏关系恶化导致技术引进中断
|
20. 难度:简单 | |
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 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某一时期是指( ) A、太平天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21. 难度:中等 | |
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这表明 A. 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 B. 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 D. 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
22. 难度:简单 | |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 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 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 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
2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人类波澜壮阔而无可遏制地走着古雅典的道路,那样天然合理地选择了那一自身命运的形式,这是因为,惟有它符合人的自由本质!这揭示古代雅典道路的普世价值在于 ( ) A. 公民享有充分广泛的自由 B. 直接民主扩大了民众权利 C. 人民主权和人文主义精神 D. 城邦利益至上的民族精神
|
24. 难度:困难 | |
古罗马的法律规定:交易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②须有五名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且都必须是罗马公民;③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④转让仪式时,必须使用规范的手势和语言。这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 B. 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 C.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D. 已经走向完整和成熟
|
25.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7. 难度:困难 | |
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 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4)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