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的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小农经济的特点 D.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2. 难度:简单 |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C. 铁器牛耕成为主要农耕方式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3. 难度:简单 |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 古代农民的富裕生活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4. 难度:中等 | |
《礼记·月令》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画)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当时 A. 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 B. 手工业产品大都精美 C. 官营手工业重视质量管理 D. 秦朝严刑峻法民不聊生
|
5. 难度:简单 | |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
A. 实现了灌溉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西汉南阳太守杜诗所发明 C. 最早载于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D. 进一步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
|
6. 难度:中等 | |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 “唐三彩”是唐代北方青瓷重要代表 D. 清代珐琅彩融入了外来艺术色彩
|
7.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某一手工业生产场景的介绍。据图可知
A. 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大 B. 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 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
8.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写历史小论文,其中涉及“明清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形成 B. 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限制开始被打破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普遍出现 D.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
9. 难度:中等 | |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 揭示了官商勾结是晋商获利的唯一途径 B. 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C. 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D. 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0. 难度:中等 | |
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对以上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防范外来入侵是该政策的重要目的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C. 封关闭疆,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D. 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
11. 难度:中等 | |
有历史学家指出:“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它比1840年具有更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各项中,具有“标界意义”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兴起 ②洋务运动的开展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④学习西方从器物走向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
12. 难度:中等 | |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13. 难度:简单 | |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内地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
|
14. 难度:简单 |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 重利轻义的处世观念 B. 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想 C. 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潮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15. 难度:简单 | |
外国在华的总投资,1902年是7.88亿美元,1914年达到16.1亿美元;1907年80%的航运业、34%的棉纺织业及100%的钢铁生产,处于外国控制之下,1911年,外国控制了中国铁路的93%。材料说明 A. 列强完全主宰中国经济 B.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资本输出开始成为主要侵华手段
|
16. 难度:中等 |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已摆脱束缚而快速发展 B. 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 C. 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 D.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
17. 难度:中等 | |
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白银法案》,大幅度提高银价,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这一状况 A. 为国民党剿共提供了经费 B. 推动了国民政府金融改革 C. 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改善了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
18. 难度:简单 | |
1941年6月,国民政府正式推行“田赋征实”政策。自该年下半年起,农户不再缴纳货币,而改为直接上缴谷物。同时,国民政府设立粮食部,由徐堪出任部长,负责军粮民食的收购、仓储、运输、调拨等事务,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有关粮食事务的工作。此措施 A. 有利于维系战时经济的稳定 B. 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D. 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 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 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于合理
|
20. 难度:简单 | |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困难,各种物资匮乏 B. 实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C. 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干预加强 D. 经济特区建立,外来模式影响
|
21. 难度:简单 | |
“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十缸油,豆荚用来做军舰,十万军队装不够。”这首民间歌谣与下列哪个口号的时代背景相一致 A. “打土豪,分田地” B.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C. “吃饱肚子为先” D. “千变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
22. 难度:中等 | |
鸡毛换糖的说法最初源自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镇,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曾经,鸡毛换糖被作为“投机倒把”的典型加以禁止,直到1980年,当地工商局才为鸡毛换糖颁发临时许可证。于是,廿三里镇的男劳力一到空闲,便纷纷出动,可谓盛况空前。它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B.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质变 C. 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 D.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
23. 难度:中等 | |
1978年11月18日,广东省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它在时间上并不晚于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这反映出广东 A. 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B. 充分利用了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D. 完全打破了人民公社原有体制
|
24.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 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 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 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
25. 难度:简单 | |
1984年《中国农垦》第1期载:浙江省黄岩县金清农场土壤含盐量高,历年来柑桔单产徘徊在1000到1500斤之间。去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场平均亩产达到2000斤以上,创本农场的历史最高记录。这反映出 A. 土壤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产量极大提高 B.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 浙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 D. 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
|
26. 难度:简单 | |
1992年,全国掀起公务员辞职“下海”潮,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创业。这一浪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 A.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 拉开了政治体制改革序幕 C. 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 D. 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发展
|
27. 难度:中等 | |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 A. 国人仇视洋教的传统心理 B. 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 C. 中西方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 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
|
28. 难度:简单 | |
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吗”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餐饮业的革命 B. 经济发展带来饮食结构的颠覆 C. 现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29. 难度:中等 | |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描写的社会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太平天国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之后
|
30. 难度:中等 | |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 国民政府放弃对清王室的优待政策 B.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 法治完善使法院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
31. 难度:中等 | |
自古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宋代诗人叶茵《田父吟》: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经济参考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并思考新时期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型私营手工业都是由官僚、地主、商人等富豪人家经办的,其生产规模比较大,拥有的资金也多,所以在经营方式上一般都采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形式。不仅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分工,而且生产者大多数都是雇佣来的。产品绝大部分也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具有着明显的商品经济的性质。但是大型私营手工业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明清以前)中,从来也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始终处于变换不定的受控制状态中。 ——摘自《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四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非常可怜的,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首先,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且比较重要的煤矿几乎全部被外人夺去。其次,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再次,从每一个厂矿的历史来看,都各有自身所遭遇的艰苦经历,不但在它的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经营无利,即使勉强支持数年之后,仍不免于改组易主;能屹立不摇,始终如一的比较少,能继续发展并不断由企业本身中积累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就更少。 ——摘自《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今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民营经济的声音,这引起高层关注。11月1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为此,习近平还提出六大政策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摘自《回首2018——习近平的这一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型私营手工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